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把普法做成不普通的事

——青年普法工作者的追夢故事

2024年07月09日08:3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把普法做成不普通的事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能數出多少組是權利同時是義務的事情?”

武漢大學校史館內的普法課上,來自武漢大學對口幫扶中小學的學生,坐得端正,神情專注。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彭超拋出的許多問題,雖然簡單又與生活息息相關,但沒有相關知識的學生答不上來。彭超深感把法律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頭的責任之重。

類似的場景,在武漢大學每年舉辦的國家憲法日主題活動中都會上演,普法對象有時是來武大訪學的學生,有時是街道社區裡關心自身權益的居民。

許多和彭超一樣的青年普法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各類群體進行普法。民警、檢察官、法官、學者、律師……他們來自不同行業,但都心懷對法治文明的信念與信仰,他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是普法者,也可以是普法的受益者”。

普法,源於“斜杠”青年的熱愛

無心插柳,律師李昆蔚成了“網絡大V”。在互聯網世界,網友稱他為“法山叔”。

把自己參與的案子或針對一個熱點事件而產生的法律觀點記錄下來,是李昆蔚早年間養成的習慣。2015年,他在社交平台創建了自己的賬號,將記錄的習慣從“紙上搬到網上”。

一開始,他只是純粹地分享,但沒想到不少網友十分熱情,不停“催更”。2017年,在社交平台累積了2萬多粉絲的李昆蔚,決定認真在互聯網進行普法,開始更頻繁地依據熱點事件解讀法律條文、分享法律觀點。

“我是一個‘興趣驅動型’的人。”談起一步步“變身”為法律博主的過程,李昆蔚說,“熱愛,是幫助我找到自己擅長做的事情的鑰匙,也助我打開了普法之門。”

倘若沒有發自心底的熱愛,很難想象如王天毅一般工作忙碌的法律從業者,會額外抽出大量精力投入普法事業。

北京市朝陽區檢察院四部副主任、一級檢察官王天毅的另一個“身份”是法治類影視編劇。2024年初國內首部聚焦“正當防衛”議題的法治題材影片《第二十條》,便有他參與編劇。

從高中時起,王天毅就對戲劇創作產生了極大興趣。走上工作崗位后,辦理刑事案件和監督案件的經歷,讓他的創作內容更加豐富扎實。影片《第二十條》裡,檢察官在辦理刑事案件中認定正當防衛的過程,便是從這種日常工作中汲取靈感創作的。

以劇本傳遞法治文化,宣傳法治精神,王天毅已經堅持了12年。他的劇本總是有著年輕人天馬行空的“腦洞”。跳躍著的奇思妙想與嚴肅的法律規則碰撞在一起,產生了別樣的火花。話劇《檢嫌三日變》就是王天毅較為滿意的作品之一。劇中,檢察官、嫌疑人兩位主人公因意外事故而互換靈魂,在追求戲劇效果的同時,讓觀眾通過劇中嫌疑人的視角,感受到檢察工作的酸甜苦辣。

“其實,青年檢察官在普法工作中有著很大優勢:樂於嘗試新鮮事物、樂於觀察生活與工作、有魄力有沖勁兒。”王天毅說,他的身邊不乏與自己一樣熱愛司法工作、熱愛普法創作的青年人。在創作優質的普法作品方面,他們有激情、有靈感,還有新穎的方式。

不放過任何一個普法的機會

在課堂上,彭超總是提醒自己的學生:“普法,是我們法律人時時刻刻的責任。普法實踐也是我們感知社會、感受法治、感悟法理的重要渠道。”在與學生的日常相處中,彭超也不放過任何一個向學生普法的機會。

幾個月前,彭超收到一條求助信息。求助者是個學生,他的奶奶在農村自家房屋旁搭了一個小棚子,用來堆放一些雜物。但沒過多久,老人收到了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要將棚子拆除的通知。面對突發情況,農村老人手足無措,正在法學院讀書的孫女急忙向老師請教相關法律問題。

聽完學生講述前因后果,彭超意識到,這是一個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法律的好機會。他隨即與這名學生用法治思維開展了一場思辨:第一,這處自行搭建的小棚子是否在自家宅基地范圍內?如果不是,小棚子已超出了自家宅基地范圍,屬於佔用了村子的公共土地。第二,搭建小棚子是否屬於首次? 如果是,按照行政處罰法規定的“首違不罰”,這次佔地搭建事件情節輕微,並未損害公共利益,當事人及時改正后可不予處罰。

在彭超的鼓勵下,這位學生與當地相關部門進行及時溝通,並督促家人及時拆掉小棚子。很快,他們得到了撤銷處罰決定的答復。

“在這一過程中,一名法學院學生實踐了自己的法律專業知識,她的家人了解了相關法律法規,相關部門感受到了群眾法治意識的增強,這是一次一舉多得的普法經歷。”彭超感慨道。

常年活躍在網絡世界的李昆蔚善於在網絡空間裡發現各類法律風險,並通過普法的方式提醒廣大網民。隨著AI技術發展,各類AI“換臉”手機應用大量涌現,用戶可以把自己的臉“貼”在各種影視劇中的角色上,並把“換臉”后的視頻、照片放在社交平台傳播——這一現象引起了李昆蔚的關注。

“肖像權和著作權一直是我關注的領域。一次,我點開一款市面上很火爆的應用的用戶協議,發現它擬定得很夸張!”回想當時的情況,李昆蔚語氣有些激動。“我記得,這款應用要求用戶永久、不可撤銷地將自己的肖像權授權給應用所屬企業,且企業還可以將上述肖像權向第三方進行轉授權。用戶在無形之中將自己的肖像權完全交給他人。這實則是App對用戶肖像權的過度索取,顯然不合理。”

這些“換臉”App的軟件公司是否拿到了對影視劇進行二次創作的著作權授權? 是否拿到了劇中角色的演員本人肖像權的授權? 對用戶本人肖像權的獲取是否超過了必要限度? 這些問題是普通的網絡用戶考慮不到的,李昆蔚認為自己作為一名懂法的律師“出手的時候到了”,他在網絡平台進行了普法闡釋,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后來,這款應用被有關部門點名批評,應用商店的評分也應聲而降。“近幾年,全社會對互聯網數據合規問題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有關部門大力整治了不法現象,涉及AI技術的各類應用也逐漸向合法合規的方向發展。”李昆蔚說,“作為用戶,作為當事人,我們更需要保持對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敏銳度。”

一次觀點輸出,能在網絡世界激起不小的聲浪——這激勵著李昆蔚,也令他“保持警惕”。“互聯網是一片‘汪洋大海’,難免有看不見的‘旋渦’。”李昆蔚說,在互聯網做普法內容,要想不“翻船”,就要牢記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這兩項准則。

讓冰冷的法條充滿人間煙火氣

2018年,湖北省人大常委會與武漢大學共建“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作為立法基地的研究人員和秘書長,彭超全程參與立法基地創建,以及立法調研、法規草案起草修改、立法論証評估、立法咨詢建議等工作。

在立法調研和立法論証過程中,彭超一次次走到街頭巷尾,向社會公眾和各類組織進行普法,解析法律法規立改廢的原因,闡明法律法規的涵義,以及對他們生產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並征求意見建議。

“面對不同人群,傳遞的內容是不同的。社區居民關注的是生活中的權益。對於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我們要更多地闡釋上位法的內涵與意義,讓他們形成並不斷增強法律意識,更准確地理解法律規范,更嚴格地遵循法律程序。”在彭超看來,法律用於維護社會秩序,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

“法律並非冰冷的僵硬條文,而是有溫度的、靈動豐盈的生活規范。讓人們眼中冰冷僵硬的法條充滿溫暖的煙火氣,這就是普法工作的意義。”彭超說。

法治題材作品本身具有嚴肅性,受眾門檻較高,如何讓人們對法治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你寫出來、演出來的劇,觀眾不愛看,那就是法律人單純的自我陶醉,沒有達到普法目的。”一次次的劇本創作,也讓王天毅對普法工作有了更深的體會,“一味地利用低俗或者離奇作為賣點來嘩眾取寵,也會與普法初衷背道而馳。”

不立高大上的人設,不上不切實際的手段,不講炫技式的言語。“最好的效果就是讓受眾在歡笑和感動中把我們想要表達的法治精神和普法內容吸收內化,成為自己的常識和習慣,這就是最好的普法!”展望未來的工作,王天毅信心滿滿。(記者 李春劍)

(選題支持 靳 昊 陳慧娟)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