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新高考改革是一次影響廣泛的革新

2024年06月25日08:2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高考改革是一次影響廣泛的革新

2014年啟動的新高考改革,至今已有10年。以科目改革為核心的新高考改革,具有創新性,影響廣泛,成效顯著,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挑戰。

新高考改革取得諸多成效

新高考改革推行10年間,取得諸多成效,主要有以下幾點:

增加學生選擇權。自主選擇課程和考試科目是實現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關鍵。新高考改革打破長期以來文理分科的格局,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權,讓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專長來選學選考,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數據顯示,浙江省2017年高考跨文理考科的考生高達70%以上。

促進高中多樣化辦學。高考選考科目的自主選擇,帶來高中課程安排、班級組織方式、教學形式等方面的顯著變化。選修課的增加讓選課制、走班制、分層教學成為現實,推進了高中課程改革。一些高中逐步形成了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過去“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狀況得以改變,高中特色辦學的途徑得到拓寬。

倒逼高校優化專業。高校錄取學生方式的多樣化,倒逼高校重新審視學科專業優勢,通過專業調整提升高校在招生錄取中的競爭力,以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在高考錄取環節,浙江省的方案是志願填報專業優先,這可促使高校對薄弱專業進行優化調整,提升高校作為招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此外,新高考改革還促使學校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指導﹔浙江一年兩考的考試方式還能減緩學生的考試壓力。

新高考改革仍需直面挑戰

在高考制度改革中,存在著一系列兩難問題,其中之一便是靈活多樣與簡便易行之間的矛盾。過去的文理分科高考模式,雖過於統一刻板,但省時、省力、公平、高效,且管理操作簡便易行。而改革后的試點方案高度靈活、豐富多樣,為學生和學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涉及中學走班排課表、成績賦分、等級換算等諸多內容,紛繁復雜。

為克服新高考改革中遇到的問題,近10年來,各地主要採取了以下三方面改進措施:

新增“3+1+2”選科模式。基於前兩批省份的實踐經驗,2019年起啟動的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都實行“3+1+2”選科模式。這一模式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合理選科,避免出現物理選考人數下降問題,並使選考科目組合從原來的20種減少至12種,降低了中學選課走班教學的難度,為在中西部省份順利推進高考綜合改革提供了便利。

推出科目保障機制。由於物理等選考科目應考人數大幅減少,2017年浙江省規定,當選考某科目某次考試賦分人數低於6.5萬人時,仍以保障數量為基數從高到低按規定比例等級賦分。採用“3+1+2”選科模式后,江蘇省出現了較多棄考化學的現象,於是,該省2020年針對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等4門科目出台再選科目保障機制,其中化學科目保障比例為當年江蘇高考總實考人數的25%。

出台選考科目指引。教育部辦公廳在2018年和2019年先后下發《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和《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3+1+2模式)》,為選考科目設置了相應要求,並通過將物理設為首選科目的方式,有效緩解了物理“遇冷”問題。2021年教育部又發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規范專業招生要求,大部分理工農醫類專業要求同時選考物理和化學才能錄取,有效化解了棄考化學的問題。

新高考改革需進一步完善

筆者任首席專家的研究項目“高校考試招生改革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研究”課題組,曾於2022年在全國31個省區市進行大規模“高考改革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高中生、大學生(本專科與研究生)、中學教師、高校教師、家長與關心高考改革的社會人士等5個與高考密切相關的主要群體,共收集有效問卷100599份。調查結果顯示,高中生對高考選科結果和選科制度整體滿意。5個群體對新高考改革的成效和必要性評價均持正面態度。大學生和高中教師對新高考改革的整體認可度較高。

基於調查結果,未來,新高考還需要在以下方面進一步完善:

不同科目考試成績賦分等值問題。不同科目間分數不等效的問題源自選考模式和總分錄取之間的矛盾。當下採用的高考總分錄取機制,尤其是平行志願錄取模式是以分數作為錄取的主要依據,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科目分數不等效的問題應得到正視。如何解決不同科目間成績賦分的等值問題,兼顧公平與效率,是未來新高考改革進一步完善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3+1+2”模式中物理、歷史科目的分值問題。目前,物理和歷史以原始分計算,其他2門選科則按等級賦分。第三批及以后開始改革的省份,從100分到30分,每1分為一個梯度,在按原始分記分的情況下,如果是正態分布,基本沒有或很少有人能拿到物理或歷史的100分,可能有少數人拿到九十幾分,大多數人能拿到七八十分。但在等級賦分制度下,前1%的考生都會被賦予相同的滿分。也就是說,另外兩門賦分制的任選科目,考生群體中可能會有1%的100分。比如,一個省若有20萬人選考地理,便可能有2000人獲得100分,2000人獲得99分……在按總分錄取的模式下,這個100的分值,便將高於物理、歷史的原始分。從必選角度看,物理和歷史科是比其他任選科目更重要的,但從分值的角度來說,其重要性反而沒有充分體現。

最優考生群體賦分區分度不夠問題。在等級賦分制度下,前1%的考生都會被賦予相同的滿分。以20萬人選考生物為例,原始分滿分的可能隻有100人,第2000名的原始分甚至可能隻有91分左右。但按等級賦分辦法,前1%的考生都可以獲得100分,於是便有2000人獲得滿分。這便淡化了最優考生和次優考生的學科水平差距,削弱了在個別科目具有突出表現考生的相對優勢,不利於頂尖大學選拔人才。例如,若高校計劃在實行“3+3”選科模式的某省各招收100名新生,但是可能有1500名3門選科都獲得100分的考生,這3門科目的考試成績對大學錄取而言區分度不足。在國家高度重視選拔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情況下,這一問題在未來新高考改革的進程中仍需加以重視。

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新問題,新高考必須不斷完善,才能使高考制度在人才選拔、促進教育與社會公平、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劉海峰,系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資深教授)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