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天津大學:以高素質教師隊伍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天津大學校長 金東寒
2024年06月19日10:1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強教必先強師,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信中深刻闡釋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內涵,進一步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一支什麼樣的教師隊伍的重大問題,為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天津大學堅持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著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優化、能力卓越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第一,培育“大先生”,展現立德樹人“大作為”。學校要立德樹人,教師首先要當好“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天津大學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建立全方位培養體系,提升教師育人能力,引導教師以教育家精神為價值指引和強大動力,努力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用奮斗的精神激勵學生,身體力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一是涵養“大德行”。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要培育教育家,需要加強教師的理想信念教育,讓廣大教師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不斷加強教師的理論武裝,引導教師心懷“國之大者”,自覺將自己的教育追求融入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引導教師提升道德修養,發布《天津大學師德公約》,開展師德大講堂,組建師德宣講團,組織師德主題征文活動,讓教師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成為“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

二是增長“大智慧”。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個不斷積累、長期實踐的過程。把教育家精神納入各級各類培訓,健全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機制,加強教學型教師隊伍及教學團隊建設,不斷提升教師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育人能力。組織教學競賽,實施進階式教學能力提升計劃,引導教師持續創新“教”與“學”的方法,推動育人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向“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轉變,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以更大作為服務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

第二,打造大平台,營造尊師重教“大環境”。良好的從教環境是實現“優秀人才爭相從教、教師人人盡展其才、好老師不斷涌現”的有力支撐。高校要大力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氛圍,創造支持教師安心從教、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以好的環境滋養教師心靈,激發廣大教師通過教書育人傳道尚美、成風化人的內在動力,引導教師自覺踐行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一是拓寬人才引進平台。人才引進是高質量隊伍建設的“源頭活水”。不斷創新人才引進方式方法,依托學校事業發展報告會、北洋青年科學家論壇、學科高水平學術會議等搭建引才聚才大平台。聚焦學校優勢學科、國家戰略急需相關學科建立“人才特區”,為優秀人才提供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條件,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高地”。依托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等大科研平台,圍繞“四個面向”建設大團隊,引導人才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二是建好人才支持平台。提升教師隊伍質量不僅要讓優秀人才進得來,更要留得住、用得好。高校要留住人才,需要用情用心用力做好人才服務工作,加強對教師的關心支持,著力構建教師發展成長的優良生態環境。注重跟進服務,通過青年教師午餐會、校領導與青年教師面對面座談會等平台,及時了解教師急難愁盼問題,著力解決教師后顧之憂,讓教師能夠安心教書、專心育人、潛心科研。

第三,推動大改革,打通隊伍建設“大動脈”。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制度引領是驅動教師創新創造的重要動力。高校要聚焦管理頑疾,實施破解之策,以制度改革激發教師隊伍創新活力,培育教師加強自律、追求卓越的內生力量。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校戰略,把握好人事制度改革這一教師隊伍建設的突破口和“先手棋”,不斷完善現代高校教師管理制度,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深化評價機制改革。人才評價“指揮棒”指向哪裡,教師發展就會朝向哪裡。以評價機制改革為牽引,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個核心點,多維度考察教師在思政建設、教學投入、人才培養成效等方面的實績,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作為第一職責,把上好課作為第一要務,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教書育人工作中。

二是推動發展機制改革。新時代,教師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尤其是青年教師的發展差異性不斷增大。高校要聚焦不同類別不同階段教師在發展中遇到的“中梗阻”,做到靶向分析、精准施策。深入推進分類管理模式,建立全方位分類教師培養體系,按照教師成長周期的不同階段實施精准變革,努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統籌推進各類人才可持續發展,打破教師高質量發展的“重重壁壘”。從學術發展、教學能力、學科隊伍建設等方面為青年教師定制培養方案,支持青年教師挑大梁、當主角,努力培養造就更多新時代教育家。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