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實施四年的“強基計劃”,今年有何新變化

2024年06月18日08:0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實施四年的“強基計劃”,今年有何新變化

“強基計劃”,旨在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在保証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強基計劃”探索建立多維度考核評價考生的招生模式。

自2020年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39所高校相繼開始實施“強基計劃”,每年招錄6000余人。今年,首批入學的“強基計劃”學生已上大四。實施4年來,“強基計劃”在人才選拔和培養方面有哪些創新和探索?今年的“強基計劃”有哪些調整和變化?記者就此展開採訪。

1.優化專業布局,服務國家戰略

隨著2024年“強基計劃”的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在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的布局愈發清晰。記者梳理發現,2024年,超過10所高校新增或擴大了“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同濟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新增了海洋科學專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武漢大學新增了地球物理學專業,這兩個專業是首次納入“強基計劃”招生。

高校優勢學科專業也進一步納入“強基計劃”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學增加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浙江大學增加生物育種科學專業,中南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都新增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鄭若玲指出,近年來,“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呈現不斷變化、數量擴大的趨勢,反映出該計劃在傳統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招生的基礎上,又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的一些基礎學科專業納入了招生,這對於培養關鍵領域拔尖人才、提升其創新性與競爭力十分有利。

2.創新評價方式,精准選拔人才

對照教育部2020年發布的《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4年來,“強基計劃”在人才選拔方式上有什麼創新?

“總體上看,‘強基計劃’的招生選拔方式呈現出由單一、剛性向多元、彈性方向變化的趨勢。”鄭若玲介紹。

今年,“單科破格入圍”的新模式格外引人關注。北京理工大學規定,如有高考數學單科成績取得滿分的,可破格入圍學校考核﹔西北工業大學規定,高考數學單科成績145分及以上的考生,可申請破格入圍學校考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等多所學校都引進了“單科破格入圍”新模式。

“由於數學在理工類學生的培養和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學校今年特別制定了數學成績優秀的考生破格入圍校考的招生政策。希望通過不拘一格的人才選拔模式,招收更多學科能力突出、創新意識強、具有潛力的優秀學生。”北京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浩宇表示。

在入圍成績計算方式上,目前,共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6所高校採用核心科目加權入圍政策。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南開大學今年新跟進此項政策,南開大學更是將加權科目擴展至數學、物理、語文、化學和生物,讓加權核心科目更加豐富。

“在高校考核環節,各校設置的筆試和面試比例也各不相同,有的院校取消了筆試環節,更加倚重面試對考生綜合素質進行考核,重點關注考生的志向、興趣、天賦是否與‘強基計劃’學科相契合。這些都是有益探索。高考多樣化招生探索走到今天,許多學校的招生能力有所提升,人才觀與教育觀等理念也得到更新。”鄭若玲表示。

3.突出因材施教,重視銜接培養

在培養方式改革上,4年來,各高校一方面積極探索書院制、小班化、導師制等個性化培養模式,突出對學生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了本研銜接培養的長周期培養模式,助力學生攀登科研高峰。

據了解,清華大學為“強基計劃”學生成立了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五個實體書院,安排院士、年輕科學家與學生們學習、生活在一起,強化對學生的言傳身教。4年來,不少學生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有的還在國內外科技創新大賽上斬獲大獎,發表第一作者SCI論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等。

中國人民大學深化“學院—書院”協同育人機制,按照長周期培養思路,系統設計本研一體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和學術訓練體系。“學校依托各‘強基計劃’培養院系優質學科資源、師資團隊和重大科研培養平台,組建專題研究小組,成立特色研究項目,促進建設跨學段、跨學科的學生共同體、學術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書院建設與管理中心副主任、明德書院副院長華建光介紹。

“在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時,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銜接’與‘協同’。”鄭若玲表示,“‘銜接’是指試點高校建立本研銜接的培養模式﹔‘協同’是指結合重大科研任務進行人才培養,推進科教協同育人。這些舉措有助於強化人才培養的連續性、交叉性與針對性,提升人才選拔與培養成效,切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據了解,去年年底,首批入學的“強基計劃”學生已完成了本研銜接轉段工作。此前,多所高校公布了“強基計劃”學生的轉段數據:南京大學共有115名學生成功轉段,其中直博生30人,碩士生85人﹔上海交通大學2024級“強基計劃”學生轉段名單顯示,共有130人順利轉段進入直博或碩士研究生階段。

“為了幫助首批‘強基計劃’學生順利轉段,中國農業大學組建了院士領銜的‘百人導師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本科階段所學專業,在導師庫范圍內與意向導師進行雙向選擇。2023年,學校已完成首屆‘強基計劃’學生的本研銜接轉段工作,最終,首批生物科學專業的30名‘強基計劃’學生裡,有26名按照直博生形式繼續培養,4名按照碩博生形式繼續培養。”中國農業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白菲介紹。

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並非所有“強基計劃”學生都成功轉段,也有部分學生在這個環節申請退出。對此,鄭若玲表示,本研銜接培養模式不應是靜態的“保險箱”,而應是動態的“篩選器”:“在這一過程中,應實行嚴格的考核與退出機制,通過自願申請退出或考核不合格退出等方式,將那些學科基礎不牢固、對‘強基計劃’缺乏興趣與熱情的學生分流出來,並增補一批對基礎學科有強烈興趣、有良好潛質且有能力完成培養目標的學生,從而保証進入轉段環節的學生是真正有興趣、有天賦、有志向、能夠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動態的‘篩選器’還有助於糾正學生在報考該項目時存在的功利主義傾向,維護‘強基’招生的公平性、提升人才培養的科學性。”

(記者 唐芊爾 通訊員 宋笑語)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