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選拔人才、促進成長
——新高考改革十年回眸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開啟了新一輪高考改革。
2023年10月,教育部主要負責同志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表示:2014年以來,教育部分五批指導29個省份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形成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了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基本建立。
本期,我們深度關注高考改革十年來的探索、成效與思考。
2024年高考於不久前結束。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連續增長近10年后,今年達到了1342萬﹔安徽、黑龍江、甘肅、吉林、江西、貴州、廣西作為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迎來新高考首考。
自2014年啟動以來,新高考改革成效如何,帶動了怎樣的理念轉換與教育變革?記者就此展開採訪。
“把選擇權最大限度交給學生”
寧波人徐怡華2014年進入高中,2017年參加高考。新高考改革在浙江的試點實施,貫穿了她的整個高中生涯。
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除了“語數外”必考,還允許學生在“物化生政史地(浙江還加入了信息技術科目)”中任選三門。
“我很喜歡這種考試方式——擅長什麼,選什麼!”徐怡華說。
據統計,浙滬兩地有超過七成考生選擇了新的科目組合,個人興趣愛好和潛能特點得到了充分體現。
隨著文理分科被打破,學生的選考科目產生了大量不同的組合。上海的“6選3”模式可以產生20種組合﹔浙江的“7選3”模式更是能產生35種組合。在為學生提供更大選擇空間的同時,此舉也對學校的教學安排提出了新挑戰。
龍賽中學是寧波一所特色高中。新高考改革啟動初期,該校一個年級19個班,近800人。
現任龍賽中學副校長的左建華,彼時任職於該校教務處管理崗。“課程、課時和師資的安排是最突出的難題。”他直言,“怎麼解決這個難題?毫無經驗可借鑒。”若要完全匹配學生的自主選課結果,師資配備不均衡的情況將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年級政史地三個科目,每科均缺少3至4位老師。
“摸著石頭過河!”左建華和同事們思前想后,通過增加教師工作量、跨年級兼課等方式,才將師資配備問題勉強解決。信息技術科目的師資,則通過物理老師轉任或縣管校聘模式進行補充。
進一步地,在分析學生選課數據並充分尊重學生選擇的基礎上,該校對選課結果“合並同類項”,提出“定2走1”的選課走班模式,形成“物化+”等班型。左建華說:“在政策指導下,我們結合學校實際,把選擇權最大限度地交給學生。”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的另一亮點,是允許選考科目考兩次,取最高成績為最終成績,減輕考生“一考定終身”的壓力。
徐怡華參加了兩次生物考試,成績分別為85分、97分,取97為最終成績。喜歡生物學科的她最終如願以償,進入南京師范大學生物科學國家理科基地班學習。如今,她正在攻讀博士,進行生物代謝方面的研究。
十年來,新高考改革一直在持續完善。改革剛啟動時,趨易避難的功利化選科傾向逐漸顯露,比如,浙江和上海等地出現很多考生“棄選物理”的現象。
政策隨之調整——在保証個體自主選擇、同時考慮高校人才選拔和培養需求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國家整體需求和長遠利益。我們看到,從第三批加入新高考改革的省份開始,普遍採取了“3+1+2”模式,其中的“1”是指物理或者歷史必選其一。
“3+1+2”方案與此前“3+3”方案在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在此基礎上,更加突出了物理、歷史兩個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類人才培養中的基礎作用。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覃紅霞認為,在“3+1+2”新模式的牽引下,學生的選科更加集中,學校可以更有效地配置教育資源。“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助於簡化學校的管理組織結構,減少因課程和師資管理的復雜性而帶來的內部摩擦,整體提高教育系統的運行效率,使得學校能夠更專注於提高教育質量。”
錄取方式改革倒逼高校變革
這些天,安徽考生鄭凱(化名)一直在盤算著怎麼填報志願。三年前,從小喜歡地理又擅長物理和生物的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物地生”的個性化組合。但是鄭凱擔心:“填志願可能有點麻煩,有科目的限制。”而鄭凱媽媽則希望他“學點理工科的技術,最好能去江浙,離家近一點”。
今年,新高考在安徽首考,在志願填報上,普通高校採用“院校專業組”方式。從全國范圍看,新高考推行的平行志願、按志願組設置志願、取消一二本成為主流。
按一個“專業+院校”為一個志願計算,遼寧考生的本科批次志願最多可以填報112個,山東考生可以填報96個,浙江能填報80多個。除上海外,其他實施新高考的省份,考生可填志願數量至少為45個。
“對於高校招生來說,新高考帶來的好處是顯著的。”覃紅霞認為,新高考志願填報系統允許高校更准確地了解申請者的背景和興趣,這有助於高校制定更為精細化的招生策略,並能夠招到更匹配特定學術或職業路徑的學生。
考生的更多選擇背后,對應的是高校一整套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
“過去,考生主要按學校填報志願,雖然也報專業,但主要是在該學校的調劑范圍內。高水平大學的最低分數線往往可控,多數本科院校也不愁生源,這就導致了大量學校在學科專業設置上並沒有真正關注社會需要,專業設置越來越雷同,甚至出現‘千校一面’的困境。”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坦言。
新高考招生錄取實行“院校專業組”或“專業+院校”的模式,核心是強調專業。理論上,一個專業對應一個分數線,這給具有較強學科特色的普通高校提供了趕超機會,也為高水平大學的薄弱學科敲響了警鐘。陳志文認為,“新高考改革與‘雙一流’建設彼此呼應,引導高校在學科布局上突出自身特色,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錄取環節,除依據考生高考成績外,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也成為重要依據,同時還要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這也就是“兩依據、一參考”。
截至目前,各地建立了省級統一的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客觀記錄學生成長表現,強化公開公示,評價結果成為“強基計劃”等招生方式的重要參考。
今年6月10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綜合評價面試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425名通過初審的考生,接受了包括院士在內數十名科學家的現場面試。據了解,今年中國科學院大學仍採用“綜合評價”進行選拔,綜合評價成績=高考成績×60%+面試成績×30%+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10%。
“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構成本輪高考綜合改革的核心目標,也是改革的行動路徑。”華中師范大學測量與評價研究中心主任胡向東介紹,十年來,綜合素質評價不僅“有用”,而且“好用”“耐用”。
“綜合素質評價是一個過程和手段,其重要意義並不完全在於對學生的整體素質形成綜合性判斷,而在於通過這樣一種導向,引導學生發現興趣、挖掘潛力、發展特長,幫助學生從單純的考試訓練中解放出來,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推動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表示。
創新教學模式和生涯教育
在上完《諫太宗十思疏》一課后,湖南省常德市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劉冰英給學生出了一道題目:結合這篇課文,給老師寫一封信,列出老師在教學方法、教學活動上的缺陷,並寫出原因和建議。
劉冰英從教20余年,跨越傳統高考和新高考。
以前,高考語文閱讀題通常會考文章的結構技巧、說理方法等。“首尾照應、過渡、結構,比喻論証、因果論証……無非是這些答案。”劉冰英說,“這些公式化的答案會讓學生用一些‘套路’去應對考題,即使不深入解讀文本的考生,可能也會拿到較高分數。”而新高考實施后,情況有了很大變化。
2023年高考語文試題全國甲卷,介紹了三位教師對成語“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學方法,要求考生從“臥薪嘗膽、庖丁解牛、一鼓作氣”三個成語中任選一個,借鑒材料中第三位教師的講解方法,擬出講解要點,引導考生活學活用。
面對新高考試題,劉冰英直呼:“套路不靈了!”
2019年,新高考改革進行到第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的《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各省(區、市)要結合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截至2022年秋季學期,全國各省份已全面實施新課程方案、使用新教材。進入高考綜合改革的29個省份均實現了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同步”。
在新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高考評價標准從“考知識”轉向“考能力素養”。新的評價標准要求高考試題優化考查內容,豐富呈現方式,創新設問角度,把課本知識與生活世界聯系起來,創設真實情境。這實際上提出了“情境教學”的要求,給老師們帶來不小挑戰。怎麼辦?
“集體備課!”劉冰英介紹,每周一下午是全校集體備課時間,雷打不動。所有老師都把自己設計的案例拿出來交流研討。“有時候,確實覺得別的老師的設計好。下次,我就嘗試用她的方法,再加上自己的經驗和創新。”劉冰英說。
劉冰英的同事、青年教師小鐘,就是在集體備課中迅速成長,從教壇新秀到獨當一面,帶領學生在高考中斬獲佳績。
全校集體備課后,老師們還會登錄市級集體教育資料平台。“總能找到更優秀的案例,不得不服!”劉冰英說,“減少死記硬背、機械刷題,教育變得更真實了。”
“考生規模上千萬的統一高考,其內容選擇和方式設計至關重要,對中學教學內容、方式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胡向東表示。
胡向東說:“新高考引導和督促高中階段教育嚴格執行落實高中課程方案,開齊開足課程。高考中頻頻出現以勞動教育、德育、體育和美育為背景的試題表明,高考命題體現了‘素養立意’,強化教考關聯,強調靈活運用,有效實現了以考促教,服務教學提質增效。”
覃紅霞認為,新高考的制度設計,不僅重塑了普通高中教育,也重塑了學生的學習經歷。選科制的實施、考試內容和評價方式的變化以及生涯規劃教育的加強,將共同作用於學生自我認知、選擇能力和規劃能力,並促進這些能力的發展。
十年前,新高考啟動的第二天,秦春華撰文表示:“這一次的改革深刻地回答了為什麼改、改什麼和怎麼改等根本性問題,是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國家針對高考實施的最全面、最系統的頂層設計。”
十年后的今天,秦春華依然堅信:“新高考改革是‘牛鼻子’。扭住了這個‘牛鼻子’,教育領域中的許多困難和問題都有望不斷破解。”
“展望未來,要特別注意進一步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等。這些都是改革進入深水區后將面臨的深層次困難和突出問題。”秦春華說。
(記者 陳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