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這個畢業季,校長有話說”系列報道——

東南大學校長黃如:礪以今朝 致以未來

2024年06月23日21:43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鳳凰花開盛夏至,一程山水一華年。2024屆高校畢業生正收拾行囊,准備迎接新的人生篇章。臨行前,校長和老師們的殷殷囑托,是莘莘學子在大學校園的“最后一課”。

談人生、談擔當、談學習、談奮斗……校長們或深刻或幽默的話語,是深深不舍,是切切期待,更是新旅程的錦囊。人民網特別推出“這個畢業季,校長有話說”系列報道,願同學們勇敢奔赴下一場山海,各享風雨燦爛!

人民網北京6月23日電 (記者李依環)“礪以今朝,致以未來。走出校門,你們就是展翅翱翔的雄鷹。期待你們能夠在平凡中孕育不凡,在銳行中保持鈍感,以知之為師、向未知而行,鑄就不負祖國、不負母校、不負自己的精彩人生答卷。”東南大學日前舉行的2024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該校校長黃如深情寄語畢業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校長黃如在學校2024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致辭。校方供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校長黃如在學校2024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致辭。校方供圖

 黃如題為《礪以今朝 致以未來》的致辭原文(節選)如下——

綠草正含芳,梧桐映禮堂。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2024年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共同見証同學們人生路上最難忘的成長。

首先,我謹代表學校,代表左惟書記,向圓滿完成學業的3911位本科畢業生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悉心指導你們的老師、辛勤養育你們的父母、以及關心支持你們成長的學校員工、校友們、各級領導、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光陰流轉、紙短情長,六朝鬆下的日與夜鐫刻著同學們春華豆蔻的活力激揚,九龍湖畔的晨與暮記載著你們秋實歲月的蛻變成長。

四年前,你們中不少同學因為疫情,從居家學習直接奔向7月的考場,成為史上最特殊的一屆高考考生。入學后,空中課堂、線上學習、遠程實習給你們帶來了不少新挑戰,但我很自豪地看到你們以拼搏點亮了在“東南園”中的每一幀時光,在適應獨處和自我磨礪中更加堅毅、成熟﹔在志願服務和關愛他人中學會包容、擔當﹔在學習、科研和文體活動中變得更加優秀。

你們中有優秀事跡登上《人民日報》的廖天一同學,他立志解決6G領域“卡脖子”問題,大二時就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加入移動通信全國重點實驗室,參與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6G信息仿真軟件﹔有捧得挑戰杯特等獎的陳祉璇、王銘悅、鄭昊天、池佳宇同學,他們充滿創意、跨界交叉,巧用蠶絲材料作為運動組織修復支架,探索出運動損傷治療的新方法﹔還有既是“體育達人”又是“志願服務標兵”,並以優異成績保研的維吾爾族姑娘古再麗努爾·庫爾班同學等等。

優秀的例子還有許許多多,大家有朝氣、有熱情,有才華、有膽魄,既成就了自己的精彩,也成為了東大的驕傲。為你們鼓掌,為你們喝彩!

2024年,對國家、對東大、對你們都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我們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5周年。當前,國家正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塑造全新動能。東大正以卓越學術,踔厲建設有使命、有情懷、有格局、有品質的一流大學。何其有幸,強國強校路上,你們正青春、正拼搏,國家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東大“四有大學”建設的新篇章將與你們人生的璀璨年華相融並促、交相輝映。

你們將以全新角色,啟航新的一段人生旅程。奮斗之路定是一路風景一路歌,也注定有崎嶇有溝壑。

作為校長,作為老師與長輩,我想從三組詞的辯証關系出發,與年輕的你們共同探討、分享一些思考和感悟, 共同完成你們本科旅程的最后一課。

一、樂“平凡”,創“不凡”

身為東大學子,你們擁有成就不凡的潛質,更當有不凡的人生追求。事實上,平凡與不凡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

你們的工作崗位也許平凡,但平凡崗位中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可能本身就是不凡。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不凡使命,正是孕育在每一個平凡的工作、每一項平凡的任務之中。

如果說成就不凡是登頂一座座高峰,那麼平凡就是為攀登而邁出的每一個腳步。在平凡中堅守、在平凡中砥礪,才能最終創造不凡。

被譽為中國預應力大師的呂志濤院士,五十年如一日耕耘在平凡的科研工作中。他在國際上最早提出預應力技術兩類斜裂縫理論,為了驗証設計方法的可靠性,他與團隊960天風雨無阻駐守在建設一線,親自搬鐵塊、開吊車進行加載試驗,每天觀察細至0.1毫米的變化,最終有效解決了世界上大跨度、超長橋梁的安全問題,建立了世界領先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設計計算理論與標准體系,為中國成為預應力強國作出了不凡的貢獻。

當前,科技變革如大江潮涌,正引發多米諾骨牌般的社會之變、時代之變、世界之變。“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不平凡的,青年從來不是時代的過客、看客,而是擔負使命、扛起責任的先行者、實干者。”希望你們堅定追逐不凡的夢想,把個人的理想匯入時代的不凡浪潮中。更希望你們能夠積跬步至千裡,相信今日看似的平凡一定能夠點亮明日的不凡。

二、“銳”於行,“鈍”於心

“銳”如一把鋒銳之劍,是面對難題的深鑽細思、迎難而上﹔銳亦代表速度,是錨定目標的勢如破竹、一往無前。“鈍”則仿佛一張盾牌,那是面對挫折、考驗時以堅韌為盾,百折不撓﹔也是面對喧囂、迷茫時始終聽從內心,抵御紛擾。銳與鈍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生的境界和追求,因為有心懷家國的大格局,自然不會囿於一隅、糾於小節,而是始終能保持銳意進取、行穩致遠。

今年校慶日,86歲高齡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教授來校演講,現場座無虛席,我與大家一起聆聽了這場連續近三個小時的講座,深為感動。樊先生潛心大漠考古一甲子,為敦煌石窟事業奉獻了全部心血和精力。作為考古專家,她一腔熱血、一股鑽勁,“板凳不怕十年冷”,用五十載光陰完成了七十余萬字的浩繁、恢弘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作為院長,她以銳意創新的“大智慧”,率先提出了“數字敦煌”的構想,讓敦煌壁畫可以“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為莫高窟的保護、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想最讓我們感動的,是她於“鈍”中蘊含的人生“大境界”,這是以一生執於一念,擇一事沉浸一生的奉獻精神。她說“祖國需要,我就去”,朴實無華,卻擲地有聲。她懷著對敦煌石窟事業的摯愛與執著,奔赴了這場從青春到白發的“文化苦旅”,並一生甘之如飴。

同學們,青春也許不在年齡,但青春是一種狀態,如初鑄之劍,充滿銳氣。這銳氣是“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一股鑽勁,聚沙成塔﹔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一股韌勁,不畏挫折﹔在擁有銳氣的同時,也須葆有鈍感,那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一種境界,堅守純粹,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繁華﹔是“風物長宜放眼量”的一種眼界,胸存江海,扛得住失敗,受得了委屈。而這些都完美地詮釋了生命的意義與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終己一生去踐行、去體會。

三、以“知之”,啟“未知”

知之是“1”,代表著既有的知識、經驗和歷史﹔未知是“0”,代表著未發生、未了解、待探索的問題,人類就是在“0”與“1”轉換、知與未知的交替中不斷積累前行的。知與未知之間,以“問”為橋,隻有善於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成功解決問題,才能真正以知之啟未知,催生新思想、新知識,推動更多原始創新變革。

超材料是一種用以控制電磁波的人工微結構。如何打破傳統超材料的功能限制,實現超材料對電磁波動態、實時的調控?崔鐵軍院士帶領團隊多年深入鑽研,通過學科“破壁”,將電磁波物理和數字信息融為一體,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以數字編碼來表征、調控超材料的原創思想,首次實現了“電磁數字孿生”,讓曾經“神秘、無形”的電磁波在數字世界可見、可調、可控、可用,“信息超材料”這一顛覆性創新在國際上開創引領了研究和應用的全新方向。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大家都知道,從0到1是原始創新,但“0”在哪裡?其實提出問題、提出真正的“0”,或者找到真正的“0”的過程更具挑戰、也更為關鍵。這無疑需要很強的創造力,而其背后,需要敏銳的思辨力和持續的學習力,尤其是跨學科的學習力,作為支撐,這也是以知之啟未知的實質內涵。我想這也正是你們成為引領未來的領軍人才之關鍵本領,在當前和未來人工智能等技術向各領域全面輻射滲透的態勢下更為如此。

人工智能作為今天人類的“最強助手”,雖可以助力解決問題,但尚不能代替人類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可以說,“善思者”才會成為AI時代的“乘風者”。我們要始終保持追求真理的熱情、探求未知的好奇心,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要勤於思考、敢為人先,在各自的領域提出“真問題”、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創造各美其美的無限精彩。

前兩晚,專屬於畢業生的“星空秀”再次上演。同學們親手構建“星空”,每位畢業生的名字化作一顆顆最亮的星,閃耀東大之夜。願你們與母校共同成長的寶貴時光,以及母校對你們的真摯祝福,永遠珍藏在你們青春的記憶裡。請你們記得,母校永遠是你們的家園,你們也是母校永遠的牽挂。也希望你們永遠關心母校、呵護母校。

礪以今朝,致以未來。走出校門,你們就是展翅翱翔的雄鷹,期待你們能夠在平凡中孕育不凡,在銳行中保持鈍感,以知之為師、向未知而行,鑄就不負祖國、不負母校、不負自己的精彩人生答卷!希望到本世紀中葉,強國目標實現之時,你們的貢獻鐫刻於冊﹔希望在東大“以科學名世,以人才報國”的拼搏路上,你們的名字熠熠生輝!

最后,祝同學們畢業快樂,鵬程萬裡,一生幸福!

(責編:郝孟佳、劉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