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山東建筑大學特色學科支撐綠色校園建設

2024年06月12日08:07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山東建筑大學特色學科支撐綠色校園建設

山東建筑大學教授薛一冰為學生講解太陽能採暖技術原理。 受訪者供圖

山東建筑大學教授薛一冰為學生講解太陽能採暖技術原理。 受訪者供圖

近日,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2024—2026年度全國首批綠色低碳公共機構名單,山東建筑大學(以下簡稱山建大)榜上有名。

山建大為何能夠上榜名單,有哪些寶貴經驗?日前,記者走進學校尋找答案。

從外表上看,山建大教學綜合實驗樓並無特別之處,但當記者進入樓內的技術綜合展示廳后,發現這裡別有洞天。“這是全國首棟‘鋼結構裝配式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山建大建筑城規學院副教授楊倩苗告訴記者,她所在的科研團隊參與了建筑設計。大樓從建設到使用,都彰顯出綠色低碳的理念。

低能耗裝配式建筑是該校的特色學科方向。此外,學校其他專業發揮優勢,為這棟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提供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節能門窗、自然通風及新風系統高效熱回收等技術支撐。

“‘被動式’是指基本不需要額外的化石能源輸入。”楊倩苗介紹,比如地源熱泵技術利用土壤熱能為大樓供暖和制冷,校園光伏的應用讓大樓供電有了更多選擇。

早在2001年,國內第一個投入實際應用的地埋管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在該校“試水”。學校主持研發的“太陽能和淺層地熱能在建筑中利用的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山建大校園裡擁有200余種苗木、19種不同類型的草坪。記者沿著彎彎曲曲的瀝青路行走,偶爾發現路面有一些“修補”痕跡。山建大后勤管理處能源中心主任李曉峰告訴記者,他們運用了長壽命坑槽冷補料技術。

這項技術由山建大交通工程學院教授耿立濤研發而成。“一般道路坑槽使用熱補法修補,使用壽命短。我們的技術四季均可施工,雨雪天氣道路也能正常使用,並且即修即用,道路遇水不鬆散,實現一次修補長久修復。”耿立濤說,這項技術已在山東、新疆、四川、湖北等應用。

2022年,山建大2.7萬學生人均用水量約為22.1立方米,約為全國人均用水量的1/19。學校由此入選水利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等發布的節水型高校典型案例名單。

人均用水量少得益於學校中水站的建設。山建大后勤管理處副處長朱孟果表示:“學校中水站於20年前建成,具有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功能,使校園污水實現了100%回收利用。”他算了一筆賬:中水站每天處理廢水3000立方米,被用於全校30多座樓宇的沖廁和校園綠化用水。“這不僅實現了校園污水零排放,每年還節約80萬立方米自來水,僅此一項,就節約了300余萬元。”朱孟果說。作為山建大傳統優勢專業之一,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中水站的建設運行提供了技術支撐。

記者在採訪時還發現,山建大校園裡隨處可見對太陽能的利用。學生公寓樓頂加裝了太陽能熱水系統﹔學校餐廳樓頂,太陽能熱水系統發揮重要作用﹔校園道路兩旁,太陽能路燈每天定時亮起……朱孟果說,學校充分利用屋頂表面,建成了1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並網系統,服務全校師生。

山建大信息化發展與研究中心主任王兆文表示,為打造綠色低碳發展的高校樣板,他們除了打造“看得見”的建筑、綠化、水電暖等硬件基礎設施之外,還有“軟件”的支撐。

具體來說,他們利用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構建了智慧校園大數據平台,讓數據“多走路”,讓師生“不跑腿”。

以前新生入校時,報到注冊、信息採集、學費收繳、宿舍辦理等一系列煩瑣手續都需要學生“跑腿”完成。如今,借助上述平台,山建大新生尚未開學就可以在線上完成相關入學手續。

“我們強化土木建筑學科特色,突出辦學優勢,在低碳校園、綠色建筑、智能建造、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打造了一大批實踐案例。”山建大黨委副書記、校長於德湖表示,未來,他們將繼續加大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力度,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貢獻更多力量。

(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廣久 張之穩)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