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區域高水平大學,為地方產業布局走好“先行棋”

2024年06月08日09:0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區域高水平大學,為地方產業布局走好“先行棋”

近年來,在“雙一流”建設全面推進的背景下,各省(區、市)紛紛出台政策,進一步加強統籌規劃和資源調配,推動省域高水平大學建設,在支持若干優勢高校和學科競逐“雙一流”的同時,引導建設與本地區發展相互促進的特色高校,形成了省域高水平大學建設熱潮。

記者注意到,部分省區還形成了省屬高校“高水平大學”建設名單,如山東省的“沖一流”“強特色”建設高校,江蘇省的“高峰計劃”等等,並基於本地實際重點建設部分優勢學科。這些專項、計劃有何特點?實行效果怎樣?區域高水平大學建設如何既“上水平”,同“雙一流”打好配合牌,又“強特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記者進行了採訪。

“上水平”——發揮科技創新力與組織力優勢

“小麥條鏽病被稱為‘小麥的癌症’,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威脅,是農業病害科研的‘硬骨頭’。為解決這一難題,研究團隊苦戰了五年,一次次縮小范圍、不斷試錯,終於找到了所需要的PG5基因,為實現小麥雜交種生產打下了基礎。”山東農業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小麥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是山東省屬院校參與建設的唯一全國重點實驗室,山東農業大學通過同德州市、齊河縣校地共建模式,建設小麥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品種培育、基因發掘與種質創新、高質量種子生產的創新高地。“我們的目標就是把德州打造成小麥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助力強農興農之路!”

2020年底,山東省公布了省屬高校“高水平大學”建設名單,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青島大學等7所學校被列入“沖一流”建設高校,曲阜師范大學、山東財經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8所高校列入“強特色”建設高校。記者了解到,山東農大發揮小麥育種等學科優勢,緊盯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問題,不僅培育出100余個小麥新品種,還在優質晚熟梨培育、果樹新栽培管理推廣上凸顯了科技創新力和組織力。

立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面對科研重難點問題集中優勢,盡展優長,也是江蘇等省份重點建設計劃的亮點。江蘇省從2021年起在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省屬高校裡遴選A、B兩類“高峰計劃”建設高校,5年為一個建設周期,省財政統籌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專項資金給予支持,並實施動態監測。常州大學就是A類建設高校之一,在高水平大學建設辦公室、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劉麟看來,該校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專業領域優勢的輻射帶動作用愈發明顯。

“一是入選高校分布相對集中。18所‘高峰計劃’建設高校有10所分布在南京,另外8所分布在蘇州、常州等省內6個城市,均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或博士特需人才項目,學校綜合辦學實力和人才培養水平較強。二是頂尖學科數量較少且類別單一。‘高峰計劃’高校總共入圍7個‘雙一流’建設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排名都比較靠前,其中南京林業大學的林業工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氣科學、南京醫科大學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3個學科獲得了A+等級。”劉麟分析,地域的集中、學科的“選優”能充分調動創新力和組織力的優勢,“瞄准‘上水平’,集中資源做大事!”

“通過抓區域高水平大學帶動高等教育整體質量提升,江蘇的做法有借鑒意義。”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戰軍分析,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江蘇省就開始抓本省的重點學科建設,90年代就制訂了省級的學科建設規劃,並最早提出“全省一盤棋”。“985計劃”開展以來,江蘇省就制訂了本省高水平大學的計劃,分多個層次投入,並明確提出省屬高校進入全國前百名的目標。“從實際效果看,總體實力明顯在提升。”

“強特色”——打造同區域發展相契合的學科品牌

“重慶是‘山城’,同時也是‘橋都’,不少橋梁長期處於酸雨和三峽庫區變幅水位環境之下,安全問題隨時都要關注。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更科學地給橋梁‘對症下藥’開處方!”重慶交通大學教授周建庭被人們稱為“橋梁醫生”,多年來,他足跡遍布巴山蜀水、雪域高原,給2000多座橋梁“看過病”,開出多個有效“處方”。

記者了解到,該校牽頭成立的山區橋隧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我國橋隧工程建設提供了堅實科技支撐。融入科技強國、交通強國“大戰略”,建立“陸水空軌”交通學科方向齊全互補、山區綜合立體交通智能綠色安全創新特色鮮明、政產學研用創新要素整合優化的科技創新體系,助力一個個橋隧基建拔地而起,是該校近年來打造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培養國家戰略急需和重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方向選擇。

常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徐高明表示,相關建設高校可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學校歷史傳統、學科優勢等,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學科品牌和人才培養模式。例如,河南實施的“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一期35個學科中,鄭州大學“中原歷史文化”學科群、河南大學“黃河文明”學科群、中原工學院“紡織服裝新材料及高端裝備”學科群、信陽師范學院“大別山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學科群,地域屬性很明顯。

劉麟分析,江蘇“高峰計劃”建設高校除入圍“雙一流”的7個頂尖學科之外,每所高校充分結合自身優勢特色,均布局了一批重點建設學科,如江蘇科技大學的船舶海洋、常州大學的石油化工、徐州醫科大學的麻醉等,“這些學科與相關行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重點發展需求融合性強、契合度高,有效提升了學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高水平大學建設如何服務區域發展?王戰軍分析,首先體現在大學建設的規劃同區域社會發展和產業規劃相契合。“例如,南京建軟件園,在高水平大學建設中加強計算機、軟件相關學科專業投入﹔合肥強化國家科學中心的定位,不但加強了大型科技裝置的建設,安徽大學也開始‘戰略轉型’,調整其既有學科優勢結構,加快發展計算機、信息、通信,其‘雙一流’學科申報了材料科學與工程,瞄准的就是芯片材料。這樣布局后,大學就可以成為地方招商引資的一張‘新名片’——無論是實驗室還是科技研發力量,都可以一體統籌考慮。”

“增活力”——激發激活“內生動力機制”

在各地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如火如荼鋪展開來的同時,對部分高校而言,“跟不上”的挑戰也逐漸顯現。

“一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挑戰。入選‘高峰計劃’后,辦學體量快速擴張,短期內對資源支撐的急迫需求與現有資源供給負荷過重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財力物力吃緊,高水平學科平台、高能級科研平台、高端領軍人才匱乏等短板仍然存在﹔二是學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的挑戰。在校院兩級管理、教育評價改革、數字治理、制度體系建設和落實執行力等方面,學校還缺乏系統的頂層設計來充分激活基層活力、激發師生員工創造力﹔同時,部分干部缺乏危機感和爭先創優的主動性,部分教師學術理想不高。”常州大學發展規劃處副處長雍莉莉分析。

王建民認為,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建立相對公平的競爭發展機制,促進各高校、各專業在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戰略規劃目標中,成長為“區域龍頭校”或“龍頭專業”,而不是簡單依靠行政政策支持和集中的財政投入。

“區域高水平大學建設是一項‘慢功夫’,不能僅僅依靠外部的支持和資源,必須有自身的內生動力機制。一要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完善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管理效率和執行力﹔二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徐高明也認為,區域高水平大學建設應繼續簡政放權,給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權。

徐高明還表示,打造區域高水平大學,要從單項的一流大學建設向系統性的一流大學體系建設過渡。“區域高水平大學建設不能隻盯著‘雙一流’研究型大學建設,而要統籌推進研究型、應用型、職業技能型三類高校的高水平建設,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高水平大學體系,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支撐。”

(記者 周世祥)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