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用第一人稱增強報道貼近性

2024年05月31日11:13 | 來源:“人民網+”客戶端
小字號

提要:事必真、話必真,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這方面一點都含糊不得,必須堅持“寧傷精彩,不失真實”的原則。第一人稱寫法也不能簡單理解為堅持原汁原味,要對採訪精心梳理,下功夫提煉,表述時還要認真打磨。

《老馬的“基層工作經”》刊出后受到好評,中央有關部門專門組成調研組,來重慶調研“老馬工作室”的經驗。

這篇報道如果說有一些特色的話,採用第一人稱的形式應該算一個。從確定用第一人稱,到文章的構思和材料的組織,再到編輯見報,我們對嘗試用第一人稱增強報道的貼近性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第一人稱寫法,要符合採訪對象本身特點

得知本報開設“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共產黨員”欄目,重慶分社重點推薦了扎根基層、從事人民調解工作25年、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000余件的老黨員馬善祥。仔細研究老馬的事跡材料后,我們在採訪前就確定了用第一人稱寫法。原因有兩個:一是老馬是做調解工作的,非常善於跟群眾交流,能聊、會聊、善聊是他與其他採訪對象的區別所在﹔二是嘗試把人物報道寫得更有貼近性。受本報不少體現文風轉變的好稿啟發,我們決定在貼近性上再下下功夫,人物能聊,我們就聽他聊,於是就有了“聽‘老馬’聊做基層群眾工作”這個初稿題目。

採訪老馬時,我們沒有設置太多的提問框架,而是鼓勵他多講,隻要是跟群眾打交道、做群眾工作的酸甜苦辣,盡可敞開“聊”。老馬也確實聊出了東西,讓我們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也捕捉到採訪對象原汁原味的語言素材。稿件見報后,重慶日報一位高級記者在與我們交流時說,老馬跟群眾聊,記者聽老馬聊,這種報道方式很適合體現人物特色。

第一人稱寫法,更要在梳理提煉上下功夫

寫人物,要在採訪的基礎上進行梳理提煉:一是根據稿件主題,梳理出支撐文章結構的框架,二是提煉出人物有特色的閃光點。第一人稱寫法,要求這種梳理提煉既要原汁原味,還要緊扣主題並體現新聞性,更需下足功夫。

根據對欄目要求的理解,我們確定了稿件主題,不是從介紹一位優秀人民調解員的角度寫他的“調解經”,而是要扣住教育實踐活動,寫他如何做好群眾工作。我們梳理出四個方面:帶著感情做群眾工作、做群眾工作要出於公心、面對群眾小事工作不打折和變被動為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

框架出來了,繼續梳理典型事例和典型語言素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嚴格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堅持原汁原味,二是所有的事例認真進行核實。

對照見報稿,我們感覺到,原稿梳理的內容基本上做到了扣題和有特色,但提煉還不夠。如,原稿的小標題“雪中送炭更能體現干部對群眾的感情”,見報時改為“困難群眾生活過得去,干部的良心才過得去”﹔原稿“做好群眾工作,一定要出於公心,做到公平公正”,見報時改為“碰到矛盾問題,不能推更不能躲”。見報稿的修改顯然更簡潔、更有貼近性。由此認識到,第一人稱的寫法梳理是基礎、提煉是關鍵。

第一人稱寫法,更要“寧傷精彩,不失真實”

人物報道中,採訪對象所做的事、所說的話,必須真實。相對於其他人物報道,第一人稱的寫法在這方面更是一點都含糊不得。拿這篇稿子來說,如果報道出來后,老馬看到后提出“這不是我說的話”,或者群眾讀到后感到“這不是我們所認識的老馬”,不但沒有起到正面的宣傳效果,反倒損害了媒體形象。所以,我們在一開始就確定了“寧傷精彩,不失真實”的原則。

初稿完成后,我們首先反饋給老馬所在的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黨工委,請他們對事例的真實性提出意見。然后又專門找到老馬,認真征求他的意見。老馬表示,都是他的原話,但有的話感覺不如用另外的話好,提出修改意見,我們尊重了他的想法。盡管從新聞的角度,修改后的稿件有些地方可能不如初稿“精彩”,但我們心裡踏實了:稿件內容不會引發任何問題。

原稿2000多字,見報稿約1200字,不僅沒有傷筋動骨,而且就像老馬本人一樣,更干練,更有精神了。可見,把第一人稱寫法簡單地理解為堅持原汁原味還不夠,還要下功夫梳理提煉,要在表述上認真打磨,這樣“磨”出來的稿件才會煥發光彩。

附:

老馬的“基層工作經”

王建新 崔佳

走進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辦事處,進門就看到“老馬調解工作室”的大字“招牌”。老馬大名馬善祥,57歲,黨齡35年,從事人民調解工作25年,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000余起。

老馬很忙,湊他得空,他和記者聊起“基層工作經”。

面對群眾的小事兒,工作一點不能“打折”

有人說做群眾工作難,我的看法是,對群眾感情不真不深,做起來肯定難,用心用情去做就不難。我們這個崗位,接觸家庭糾紛特別多,感情、財產、贍養矛盾,乃至生活挫折等,什麼都有。

就在3天前的下午,我這兒吵吵嚷嚷來了6個人,一對再婚老兩口和他們各自的孩子,子女為兩套農轉非安置房產權問題產生了矛盾。照法律這案不難斷,但我為這事卻花了4個多小時。憑經驗我判斷,提出無理要求的一方未必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說不過去,但明知故犯,說明這個家庭不夠融洽。所以,我既講道理依法“斷案”,更和這一家子推心置腹,聊家庭,聊親情,最后他們在房屋調解協議上簽了字,談笑著離開了調解室。

20多年來,我的工作日記記了130多本,其中很多都是這樣與群眾關聯著的小事兒,但我工作一點不“打折”,成就感也一點沒“打折”。

困難群眾生活過得去,干部的良心才過得去

到我這兒來的,相當部分是困難群眾,要求低保醫保啦,申請困難救助啦,訴求合法權益啦,對他們來說都是大事兒難事兒。與錦上添花比,雪中送炭更體現干部對群眾的感情。

解決群眾困難,具體說就兩條,一是感情,要對群眾的難處和期盼感同身受﹔二是行動,要盡最大努力幫助群眾解決具體問題。有一年春節前,桃源社區一名70多歲的刑滿釋放人員找到我們反映生活困苦。我們先拿出幾百元讓老人過了年,然后幾經商量,由街道與老人兒子共同承擔費用,讓老人住進了敬老院,我后來又先后3次送給老人500元零花錢。老人很感動,我心裡也感到很踏實。

天天接觸群眾,誰來了我都認真接待,但碰上困難群眾的事,我會更加上心,隻要能說得上理的,鑽牛角尖也要想法子幫著解決。困難群眾生活過得去,干部的良心才過得去。

碰到矛盾問題,不能推更不能躲

化解矛盾糾紛,是基層群眾工作繞不開的重點。碰到矛盾和問題,不能推、不能躲,要第一個上。在老百姓看來,應付問題就是形式主義,不解決問題就是官僚主義。

有時群眾工作不好做,難就難在“利益調整”。化解矛盾,隻要出於公心公道,講理講情,群眾是通情達理的,問題就不難解決。去年,望海花園小區車位租金上漲,引發業主強烈反對。趕到現場后,我先勸說業主們冷靜,表示一定協商解決問題。之后立即對周邊另外6個居民小區車位租金水平詳細調查。第二天協調會上,我擺事實講道理,最后業主理性看待租金上漲,物業也適當下調了租金,雙方達成共識。

在工作中,我把經常碰到的一些矛盾歸納成征地、拆遷、物業糾紛等10類,並總結出了處理的各種辦法。

過兩年我就退休了,還要繼續為大伙兒服務。共產黨員為百姓辦實事,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

(原載《人民日報》2013年8月26日)

(費偉偉,人民日報正高二級編輯。曾任《市場報》副總編輯、《中國能源報》副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福建分社社長、地方部副主任﹔六次獲中國新聞獎,獲范敬宜新聞教育獎﹔著有《新聞採寫評》《好稿是怎樣“修煉”成的》《好稿怎樣講故事》等新聞業務專著6部﹔主編《典型人物採訪與寫作》《人民日報寫作課》等新聞業務專著6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楊花漫漫》等散文、游記、通訊集3部。)

(選自《人民日報記者說:典型人物採訪與寫作》,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責編:耿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