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走進中國校園 共話中美友好(環球熱點)

彭訓文 徐令緣 楊瀚如
2024年05月25日08: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耶魯大學學生與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共游頤和園。
  受訪者供圖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近日,耶魯大學的21名學生走進中國校園,與中國人民大學的26名學生面對面交流,就人工智能、新興科技、中美關系等熱點話題展開對談。通過交流,中美大學生結下了友誼,留下了回憶。

  

  “我們進行了熱烈討論”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與耶魯大學舉行學生對話系列活動。來自耶魯大學的同學跨越大洋來到中國,與中國人民大學學生進行交流。

  為了保証對話活動順利舉辦,中國人民大學的同學們精心策劃,做好充足准備。該校國際關系學院學生王昕怡提前做了許多功課,她說:“之前,我不太了解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為了能夠更好地參與對話,我提前了解了人工智能在各國的發展情況,並著重收集了與美國相關的信息。”

  參與此次對話的學生來自國際關系、計算機、金融、法律、新聞等專業,不同的學科背景知識為此次對話提供了多個角度。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學生何欣說:“我所在的小組有來自法學院、國際關系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的同學。大家暢所欲言。這既是一次多學科間的觀點碰撞,也是一場跨領域的交流對話,我們都很受啟發。”

  美國學生朱瀚寧說:“在人工智能相關問題上,我們進行了熱烈討論,這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相互理解。”

  美國學生瓦倫蒂娜·西蒙認為,針對人工智能的討論讓兩國學生跨越了文化差異,“我們熱烈討論,關注人類共同的未來”。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學生李美欣認為,通過這次對話,她對美國學生多了些了解。“在這次對話當中,我意識到人工智能問題不僅涉及科學技術,也與管理體系息息相關,同時還涉及深刻的道德倫理議題。而且,我發現中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存在差異,但這並不能阻礙我們友好地交流觀點。我覺得,這種理智的對話十分可貴,它可以讓我們彼此多些理解,少些隔閡。”

  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學生張鑫愷說:“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與外國學生直接對話的交流活動。在對話中,來自不同文化和專業背景的同學們提出多種觀點,幫我拓寬了視野。”

  談及對美國學生的印象,“嚴謹”“富有創造力”“友善”“熱情”是中國學生們頻繁使用的詞語。李美欣說:“這次活動中,很多美國學生是理工科專業,他們對待技術研發的嚴謹態度令我印象深刻。在熱烈的討論中,他們的專業視角也給我帶來很多思考。”王昕怡說:“我們隻相處了短短幾天,卻像是老朋友一樣,感覺特別好。”

  “我們結下了真正的友誼”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李晨說:“中美學生的交流不僅發生在正式的會議室內,也發生在會場外的很多場合。”學術探討之外,中國學生們精心策劃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大洋彼岸的朋友們備感溫暖。

  李美欣負責安排大家的伙食。她總是先到餐廳,一一確認菜品,避免學生們接觸到過敏原。“中美的飲食習慣不一樣,我會認真檢查每一份菜品。”李美欣說,“為了讓美國同學吃得更加習慣,我們本打算第一頓飯吃西餐。沒想到,他們擺擺手說‘這幾天要吃正宗的中國菜’。”她還提到,美國學生特別想嘗嘗北京烤鴨。“於是,烤鴨成了我們此次行程的‘壓軸大戲’。美國學生看到烤鴨出爐到現場片切的全過程,紛紛拿出手機錄視頻。”她說。

  去頤和園踏青那天,王昕怡是大家的導游。她發現,美國學生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美國學生對園林設計、歷史典故都很好奇。”

  “在討論活動之余,無論是吃飯、坐車還是參訪,中美兩國學生交錯而坐。我們像好朋友一樣聊天。”王昕怡說。

  北京讓朱瀚寧十分著迷。“北京既古老又現代,我喜歡探索這座城市,傳統建筑與現代元素的融合令我印象深刻。”

  美國學生胡安·奧特羅說:“中國同學熱情好客。這次來中國的時間不長,但我十分享受每一天的時光。”

  瓦倫蒂娜說,在頤和園游覽的一天最令她難忘。這一天,她欣賞美景,收獲友誼。夕陽西下時,瓦倫蒂娜與中國學生並肩坐在昆明湖旁討論英文、俄文與中文詩歌的不同特點。文學藝術讓大家的心更近了。

  美國學生的充沛精力令何欣印象深刻:“無論行程如何緊湊,美國學生總是活力十足。即使第二天有長途旅行,前一天晚上他們仍與我們相約一起感受北京的夜晚。”

  朱瀚寧分享了本次活動中他最難忘的經歷:“在北京的最后一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沒想到中國的學生們熱情地為我慶祝,我十分感動。我們結下了真正的友誼。”

  胡安和中國朋友們在KTV一展歌喉,合唱酷玩樂隊的《生命萬歲》。他說:“這些回憶將成為我的寶貴財富。”

  “青年大有可為”

  “中美關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在本次活動后,中美學生對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

  李美欣覺得增進中美友好交流是青年的使命。“通過這次活動,我切身感受到,青年大有可為。大家都心懷了解彼此、攜手共進的願望。”

  張鑫愷希望未來多參加此類活動。“兩國青年的自由交流讓我收獲頗豐:中美青年文化背景不同,但有共同的興趣與理想。我們觀點碰撞,求同存異。我相信中美兩國青年的美好友誼會延續下去,我願意為此努力。”

  “明年,人大的同學有可能前往耶魯進行交流。如果這個活動可以持續下去,我想對於中美學生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何欣說。

  朱瀚寧說:“學生可以成為兩國間的文化大使,學生間的互相理解也是兩國友好關系的重要基礎。”

  胡安認為,保持兩國青年群體對話的開放性,對未來至關重要。“我想,我們應該充分了解中美兩國的不同之處,這是加深彼此理解的前提。為此,我們需要將對話繼續下去。”

  瓦倫蒂娜說:“我們在這次活動中結下了友誼,這份情誼令人難忘,我會一直珍藏這段回憶。”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