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STEM教育的全球發展

2024年01月18日08:2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STEM教育的全球發展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4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組合。

2023年11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2屆大會決議在中國上海設立教科文組織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UNESCO IISTEM),標志著國際社會著力加強STEM教育在全球的發展與推廣,也表明國際社會注重STEM教育在全球數字化轉型中的關鍵作用。STEM教育意在培養未來創新型數字科技人才,推動STEM教育的全球發展,有利於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可持續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產生的深遠、復雜影響。

STEM教育的起源與內涵

STEM教育指的是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相結合的教育理念,以問題為導向,強調多學科有機整合和跨學科實踐學習,旨在培養具有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的復合型理工人才。

STEM教育起源於美國。20世紀上半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學被認為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美國於20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科學素養概念,認為提高國民科學素養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各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技術和工程方面高素質人才逐漸出現緊缺性問題。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發布《本科科學、數學和工程教育》報告,首次明確提出“科學、數學、工程和技術教育集成”的綱領性建議,簡稱為SMET教育,也是STEM教育的開端。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首次使用STEM描述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多學科和跨學科的實踐、項目或政策。由此,STEM開始頻繁出現在各國報告、政策、項目和法律中。例如,2004年英國政府頒布了《科學與創新投資框架》,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引入STEM,設置STEM長期戰略目標並制定詳細的教育計劃。2006年《美國競爭力計劃》明確提出,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STEM素養的人才。自此,STEM教育理念傳播到世界各地並不斷發展成熟。

STEM教育聚焦個體的科學素養、技術素養、工程素養、數學素養教育,覆蓋其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及繼續教育等成長發展全階段。STEM教育強調四個學科知識的整合與協調表達,在科學與數學課程中整合技術與工程內容,促進科學探究和工程設計,具有跨學科性、情境與體驗性、興趣與問題性、探究與協作性、實証與技術結合等特征。STEM教育已成為當今信息化時代與科技高速發展背景下數字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理念之一。

近年來,STEM內涵愈加豐富,外延逐漸拓展,出現了STEAM、STEMx、STEM+等變名,使它囊括了藝術、人文等含義。STEAM是在STEM的基礎上增加了Art,即人文藝術類課程,以提高STEM教育趣味性,增強學生創新能力,更好實現數字科技人才的教育目標。STEMx中的“x”代表計算機科學、計算思維、調查研究、創造與革新、全球溝通、協助及其他不斷涌現的21世紀所需知識與技能,它強調技術領域學習的綜合性。還有我國率先提出的STEM+,這個“+”包含了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與人文精神、藝術素養和社會價值觀的結合,特別強調科學與人文精神和社會價值觀的養成。可見,STEM+不僅僅是內容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育人理念的提升。無論STEM教育的內涵如何擴展,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具有高階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數字科技人才,以應對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挑戰。

STEM教育的發展目標與定位

STEM教育經過30年的不斷發展,被認為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提升公民科學素養、保持國家競爭力的有效路徑。STEM教育的全球關注點已擴展到各個教育層次,貫穿從幼兒園到大學本科的教育系統。各國和地區對於STEM教育的戰略定位有助於解決世界經濟轉型的用工需求,彌補數字科技人才教育短板。STEM教育是科技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已經逐漸成為全球發展的共識。

眾多國家近年來發布了多項STEM教育相關政策文件,以不斷強化STEM教育的重要地位。澳大利亞教育委員會於2015年發布《STEM學校教育國家戰略2016—2026》推進STEM教育,文件提出五個國家行動領域,包括提高學生和教師STEM能力、支持學校STEM教育機會、促進與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建立數據庫與証據庫等。美國教育部於2016年發布的《2026年STEM:STEM教育創新願景》指出,未來十年STEM教育發展將面臨八大挑戰。2017年1月,英國政府頒布了《建立我們的工業戰略綠皮書》,提出技術教育是英國現代工業戰略的核心,缺乏具有STEM技能的人才已成為制約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必須把STEM教育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於2019年和2022年連續發布《用MINT走向未來!——MINT行動計劃》《MINT行動計劃2.0》(MINT是德語的STEM),明確德國STEM教育的四大行動領域,並制定了全學段(包括繼續教育)中STEM能力五項計劃。

STEM教育於2015年前后出現在我國政策文本中,與中國教育信息化同步發展。2015年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探索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2016年教育部發布的《國家信息化“十三五”教育規劃(2016-2020年)》指出,應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和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戰略中的應用要求,以探索新的、適應信息化發展的教育戰略。2017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提出,STEM教育應納入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戰略。2018年,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行動計劃2.0》,指出從工具思維向人工智能思維轉變的緊迫性。2019年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倡導編程教育的融合。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本,雖未在政策文件中正式標明STEM一詞,但將科技列為教育改革的核心。2018年發布的《第三期教育振興基本計劃》中提出的各項基本目標和教育政策目標都涵蓋STEM教育理念,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綜合培養列為日本教育振興計劃的重點。韓國政府於2007年開始關注STEAM教育,2010年將其納入國家人才培養戰略之中,陸續頒發《建立融合人才教育(STEAM)中長期(18-22年)計劃》《轉變學習模式的融合教育總體規劃(方案)2020-2024》等政策文件,逐步完善對STEAM教育改革的宏觀布局。

STEM教育國際研究所落地中國的意義

2023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第42屆大會決議在中國上海設立教科文組織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UNESCO IISTEM),這是教科文組織設立的首個以STEM教育為主題的國際研究機構,也是首個落戶中國的教科文組織一類中心,同時還是亞洲首個全球性一類機構。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系教科文組織的組成部分,其主要職能是促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從幼兒到成人各個階段包容、公平、適切和優質的全民教育,具有STEM教育領域信息交流中心、網絡中心、資源中心和能力建設中心的功能作用,服務教科文組織戰略和會員國需求,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及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落地中國上海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出的慎重決定,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STEM教育實踐的認可和對中國的信任。

中國具有較為扎實的STEM教育基礎。在國家層面,中國工業化進程推動了中國國內理工科教育的蓬勃發展﹔在群眾層面,中國長期以來在民間流行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俗語,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眾傾向於選擇STEM學科學習與就業的社會傳統。《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1.1億人。按照經合組織統計,中國的STEM學科畢業生是美國的五倍,幾乎佔全球的四分之一。此外,2014年上海先行成立了STEM+研究中心,用以開展STEM+教育實踐,項目覆蓋上海各區600多所實驗學校,貫穿幼兒園至高中全學段。2017年,教育部把STEM教育列為新課程標准的重要內容之一。可見,STEM教育在中國具有扎實的實踐基礎和群眾基礎,是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落地中國上海的重要原因。

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設落在上海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上海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有利於帶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亞洲地區的STEM教育發展,縮減STEM教育全球發展的地域差距﹔中國特色的STEM教育實踐能夠為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提供技術支持、分享中國方案,提升全球數字科技型人才的培養水平。另一方面,中國乃至亞洲需要這樣的世界性機構,以促進中國STEM教育廣泛發展,完善國內STEM教育相關的課程設置、教師培養等環節,與世界前沿教育深度接軌,由此強化中國教育的全球輻射力和影響力。

(作者:王建華、胡茜,分別系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華僑大學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