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井岡山大學創新水稻病虫草害生物防控技術模式

2024年01月04日08:35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本土蛛”大戰“稻田虫”

冬季,收過稻子的田裡,看起來是一派安靜祥和。而在稻田下,一場暗藏殺機的較量正在展開。

虫界,有著一物降一物的自然法則。在江西,這樣的生物關系被用在了水稻虫災治理中。

防治飛虱、葉蟬、鑽心虫、卷葉螟等水稻害虫,一度讓人頭疼不已。為此,井岡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蜘蛛研究團隊(以下簡稱“研究團隊”)搬來了“特種”蜘蛛。近日,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該團隊,揭秘“本土蛛”如何大戰“稻田虫”。

蛛隊入場,虫口奪糧

2023年8月,研究團隊帶著3.4萬隻稻田蜘蛛,來到了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衙前鎮的青草洲水稻種植基地。

此行的目的隻有一個:把3.4萬隻蜘蛛的新家安在郁郁蔥蔥的50畝稻田裡。

彼時,大面積水稻進入破口抽穗期,是水稻多種病虫害防治關鍵期。此番請來的蜘蛛“特工隊”,正是“虫口奪糧”的“精兵強將”。

“以虫治虫是自然法則。蜘蛛是廣譜捕食性天敵,稻田裡的各種害虫都是蜘蛛的捕食對象。”井岡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肖永紅介紹,他們以生物技術代替殺虫劑,達到以蛛治虫的目的。

稻田中的害虫很多,其中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最為棘手。

“我們在稻田虫口基數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人工釋放蜘蛛。之后,水稻害虫數量就一直保持低發水平。”肖永紅說,相較於過於依賴化學農藥的傳統水稻種植,蜘蛛生物防控技術不僅能提升稻米質量,還能保護生態環境。

“目前我們從本土蜘蛛中篩選出6種游獵型蜘蛛。它們無毒也不結網,都是主動出擊捕獵害虫。”肖永紅告訴記者,以虫治虫可以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的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用科技手段讓農業更“綠色”。

提升稻米品質,經濟效益可觀

在生物防控實驗田裡,每畝田由700頭蜘蛛“掌管”,相當於一頭蜘蛛管一平方米。

蜘蛛有個特殊的習性,沒有食物的話,就會自相殘殺。

“如果密度太大的話,田裡的虫子吃光了,它們就會同類相殘。”肖永紅說,為此,他們不僅要在周邊建設機耕道防止蜘蛛“越獄”,還要根據蜘蛛習性合理分配每塊田的蜘蛛密度。

如今正是農閑季,為了讓蜘蛛有棲息地,科研人員在田埂邊上種了植物。

“大豆、蛇床草或雜草都可以。稻子收割完后,這些植物就成為了蜘蛛的臨時避難所。待重新種上水稻,蜘蛛也將重返‘戰場’。”肖永紅介紹,蜘蛛的壽命大概為2—3年,每年春天的梅雨季節和冬季時蜘蛛數量會減少,所以來年的稻田需要補投。

記者了解到,研究團隊聯合省市縣植保機構研發推廣“蛛聯庇禾”水稻病虫草害生物防控技術模式,使水稻種植過程中化肥使用量減少80%、化學農藥(包括殺虫劑、殺菌劑、除草劑)使用量減少100%,產量達到常規化防田產量的80%以上,實現水稻零化學農藥種植。

“蛛聯庇禾”水稻病虫草害生物防控技術模式,2017年開始進行小規模田間應用示范。如今這種模式已經在江西省、湖南省、江蘇省的10縣市進行示范推廣,涵蓋早、中、晚三季水稻,總面積2085畝。

“以前我們對這種防虫模式將信將疑,覺得不靠譜。經過這幾年的實踐,發現效果不錯,還節約了成本。”說起蜘蛛的治虫效果,農民尹海雲打開了話匣子。

井岡山大學校長羅旭彪告訴記者,使用該技術種植的稻田稻米品質高,經濟效益可達到常規種植的3—5倍。每畝經濟效益0.1萬元提升到0.3萬至0.5萬元,近幾年為農戶增收100多萬元。(記者魏依晨)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