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地留住綠水青山

柴立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有色金屬強化冶金新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
那是我畢生難忘的一天。
2013年1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南大學,來到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觀看了重金屬廢水生物制劑深度淨化和回用系統演示,了解運用生物技術手段治理重金屬污染情況。
十年來,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引領污染防控從末端治理走向源頭減排,探索出一條標本兼治的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的新路。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廢水。記得2006年,當時的株洲冶煉廠一位負責人將一桶冶煉煙氣洗滌廢水放到我的面前,懇切地說:“這桶廢水處理好了,廠子就有救了。”這是一桶汞、鉛、鎘、砷等重金屬含量及酸度很高的廢水。如果不能處理好,可能使企業發展受阻。
一直以來,傳統的處理方法很難“抓住”全部重金屬離子,廢水處理后難以穩定達到國家最新發布的排放標准。我們耗時8年研發出一種微生物治理辦法,攻克了技術難關。2009年,這項“重金屬廢水生物制劑法深度處理技術”成功應用於株洲冶煉廠,實現企業年減排廢水500萬立方米。處理后的廢水,不僅能達到最新國家標准,廢水回用率也由傳統的50%提高到90%。這項創新技術在我國200余家企業應用,年累計處理廢水超過2億立方米。
我國是世界冶煉第一大國,行業每年產生的廢酸高達上千萬立方米。傳統的處理方法為酸鹼中和,讓廢酸變成固態危廢。但這不僅造成新的環境污染,還讓廢酸及其中的有價金屬資源白白流失。
能不能找到一種新方法,既將廢酸裡的有害元素鏟除,又能保留裡面的銅、鋅、鉻等有價金屬?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后,我們中心定下的“必須攻克”的新課題。
我們沉下心來從基礎研究做起,從實驗室小試、中試再到工程示范……終於,研發的冶煉多金屬廢酸資源化治理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成功。我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廢酸中有價金屬高效分離與直接回收,金屬回收率高達96%以上,廢酸回收率也達到90%,危廢量較國際現行方法削減了90%以上。國內10多家大型冶煉企業,用上了這項能變廢為寶的成果。
砷,是砒霜的主成分,被稱為“五毒”之首,是冶煉行業綠色發展的重大障礙。我們潛心研發的創新技術實現了砷的安全處置,緩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但現實問題又來了:堆存起來的砷利用價值不大。
高純砷是制備尖端材料砷化硼和砷化鎵的基礎材料。為此,我們全力攻關,提出了全新的高純砷制備方法,成功將砷的純度提升到8個9(99.999999%)。砷的價值大幅提升,我們真的做到了搖“砷”一變,點石成金。
我是一名農家子弟,30多年前,在綠水青山間背著大米徒步去求學。綠水青山養育了我,我要用自己的努力與奮斗,為大地留住綠水青山。
作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我們創新求實的足跡已遍布祖國的山山水水。每實施一項工程,我們就在地圖上畫一面紅旗。如今已經有300多面紅旗在全國的26個省區市高高飄揚,並輻射到俄羅斯、塞爾維亞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保護綠水青山,我們永遠在路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