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藝術家余開元:
從藝六十載 全心為傳承
余開元指導學生練習川劇基本功。 |
上世紀80年代,川劇小生余開元憑借在新編歷史川劇《軹侯劍》中的精彩表演收獲眾多獎項,一舉成名。
今年是余開元從藝從教60周年。年過七旬的他最近正在重排《軹侯劍》。“我想在下次全國戲劇展演上再現這部經典劇目。”余開元說。
余開元15歲結緣川劇,在舞台上成長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川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之后,他從台前走到幕后,創辦成都藝術職業大學,通過職業教育傳承藝術。
梨園顯風採
余開元出生在四川瀘州一個農村家庭。為補貼家用,他在15歲時報考了瀘州川劇團。由於外形俊秀、嗓音清亮,余開元順利通過考核,進入川劇團學戲。
余開元不僅先天條件好,也非常刻苦。學川劇,形體訓練是必修課,很多學員痛得大喊大叫,余開元卻咬緊牙關,不哼一聲……3個月后,余開元破格進入劇團排戲。
學戲路上,余開元博採眾長,先后拜“瀘州河”川劇藝術創始人韓成之和川劇小生泰斗袁玉堃為師。1969年,在隨劇團赴上海學習時,他反復觀摩《智取威虎山》《龍江頌》等經典劇目,從其他劇種中吸收養分。
厚積薄發。1983年,四川省舉辦“振興川劇全省第一屆調演”。余開元在《軹侯劍》中的表演贏得滿堂喝彩,一舉斬獲所有大獎。在這出戲中,余開元打破界限,雖是文生胚子,也運用武生身段架子,並採用川劇大師張德成老生深沉腔式唱法,成功塑造了漢文帝一角。
之后,余開元隨川劇團輾轉南北,名聲大噪,並被破格保送到中央戲劇學院和全國第四屆戲曲演員講習會深造。1985年,在全國戲曲觀摩比賽中,余開元主演的《軹侯劍》再次捧回國家大獎。
從藝以來,余開元主演了《繡襦記》《軹侯劍》《打金枝》等上百部川劇劇目,塑造了上百個形象鮮明的角色。余開元的演出頻頻獲得肯定,有人稱贊他“博而能精,立像傳神”,張庚、郭漢城、阿甲等戲劇名家也稱他為“巴蜀第一小生”。
辦學為傳承
在藝術生涯如日中天的時候,余開元卻從“梨園”轉身“杏壇”,投身教育辦學事業。
川劇是四川的文化瑰寶,但隨著時代發展,也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困境。“我這輩子無怨無悔,就怕川劇沒人傳下去了。”余開元說。他深知,今天的戲劇人才,不僅需要師父的口傳心授,還需要完備的文化素養和理論水平。因此,系統的藝術教育尤其重要。
1999年,余開元拿出全部積蓄,創辦成都藝術職業大學。“當初辦學,心裡其實也沒有底,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余開元說。經過20多年艱苦奮斗,學校逐漸進入良性循環發展期。2018年,學校順利升格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高校﹔2022年,學校獲批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作為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余開元在辦學中始終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他在學校籌建戲劇學院,培養川劇演員,凡是學習川劇藝術的學生學費全免,並對特別困難的學生給予重點幫扶。他還帶領學校藝術團前往韓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參加比賽和演出,擴大川劇影響力。
2015年,成都藝術職業大學眉山校區建成啟用。新校區位於眉山市青神縣,當地具有悠久的竹編文化。在余開元的建議下,學校與眉山市青神縣共建“竹藝研發中心”,推動青神縣竹編傳承發展。
近年來,成都藝術職業大學打造“川劇+鄉村設計”專業群建設,以精神文明建設為切入口,用藝術推動鄉村振興。
盡管工作繁忙,余開元仍然堅持上課、帶徒。在他的指導下,數名弟子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國家一級演員。“我正在制定一個幫扶計劃,篩選一批邊遠地區或是家庭困難的學生組成戲劇班,免費學習傳統戲劇,不僅讓他們有一門生存技藝,也為傳統戲劇培養更多接班人。”余開元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