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凝聚共識,互搭平台,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2023年10月31日08:2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凝聚共識,互搭平台,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域,家校教育共同體的構建對於良好教育環境的打造和教育支持系統的建設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互動是家校共同體構建的關鍵基礎,隻有充分認識家校溝通的意義價值,厘清家校溝通的當前困境,找准當前困境的破解之路,才能有效地提升家校溝通效果、切實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溝通的意義與價值

家庭教育責任的擔負需要學校的助力,學校育人目標的實施也需要家庭的支持。

在“雙減”政策出台前,全社會彌漫著以“分數”為重的教育氣息,將知識學習視為教育的唯一重心,家長和學校在各自的教育領域帶領學生為“分數”奮斗。“雙減”政策實施后,全社會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原有模式提出了深刻挑戰。家庭與學校雙方隻有通過深度溝通,才能實現互相搭台和密切合作,促進“五育”並舉的教育模式有效落地。

家庭和學校共同構建和影響著學生發展的教育生態環境,如果雙方存在沖突分歧無法彌合,就會使得教育生態環境變得沉悶壓抑或動蕩不安。良好的家校溝通可以促進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情感互動,提升雙方在教育過程中的信任感,提高教育生態環境的質量,增強學生、家長和教師幸福感和獲得感。

家校溝通的困境

教育共識建設不到位,易引發信任危機。在家校溝通中,學校的傾向與家庭的傾向之間容易發生沖突,學校說的是“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而家長問的是“為了誰的孩子好”和“為了孩子什麼好”﹔學校關注全體孩子和孩子的全面發展,而家長關注的是自家孩子,希望自家孩子獲得最好的發展。比如,學校希望課堂管理鬆緊有度,但有些家長期望課堂管理嚴一些,保証課堂教學效率﹔有些家長則期待課堂自由度大一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家長的教育期待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特點。

家校權責界限不清,易發生越界溝通。一方面,教師對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界限把握不清,過多地將工作職責轉嫁給家庭,發生“學校教育家庭化”的問題,使得家庭在合作共育過程中承擔了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職責,擔負了過多教育壓力而產生抱怨心理。另一方面,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權利意識的覺醒,家長常常以知識凌駕者、責備者、孩子保護者和需求者的身份對教師專業權力范圍內的事項進行干預,對教師的教育能力和管教方式提出種種質疑。被指責和投訴的風險性壓力使得有些教師在教育中變得畏首畏尾,不敢教、不敢管,難以守住教育的底線和原則。

家校溝通模式存在單向化傾向,易致溝通不暢。傳統的信箱、熱線等家長意見反饋途徑往往成為擺設,新興的家委會也難以起到信息向上傳達的作用。實際上,很多家委會被質疑立場沒有站對,他們是與學校而不是與家長建立同盟關系,使得他們在溝通中向下傳達多、為學校辦事多,但為家長反映需求少、為家長辦事少。這種情況下,有些家長採取消極抵抗的方式對學校的各類要求不予響應﹔有些家長通過匿名性舉報這種成本低但制衡性強的方式促進自身需求的滿足﹔有些家長採用過激的、反復的舉報方式來讓學校和教師“低頭”﹔還有些家長抓住學校和教師的小失誤進行擴大化舉報,發泄自身訴求被忽視的不滿,釋放心中被壓抑的憤怒情緒。

家校溝通困境的破解路徑

增加教育共識,促進家校教育共同體建構。可以通過家長學校、家長論壇、家長大講堂、家庭讀書會等主題式的教育活動向家長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縮小家校之間的認知誤差和理念分歧,共同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家校合作的邏輯起點和最終目標。還可以通過一對一溝通等模式進行家校互動,了解雙方教育認知,體會雙方教育需求,明確雙方教育責任和邊界,形成教育共同體意識。

創新溝通渠道,暢通家校溝通對話途徑。學校要充分利用線下與線上的溝通渠道,建立穩定、長效、多元、平等的溝通對話機制。在信息的自上而下傳達方面,可以通過公示欄、家長信、微信群、公眾號等方式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理念、措施、進度、方法等信息向家長公開,保証信息的透明度和知曉度﹔在信息的自下而上傳導方面,可以設置校長信箱、校長郵箱、校長熱線、主任校長接待日等多種途徑聽取家長意見,在家長委員會設置專門的意見收集和傳達小組,定期進行意見收集工作,加強信息的向上傳導,並將處理措施進行互動傳達。

做好輿情監控,建立家校沖突預防與應對機制。建設家校沖突輿情監控系統,及時發現潛在的沖突風險,做好預防處理﹔及時解決較輕微的家校沖突,做好需求響應,以防止潛在沖突向顯性化過渡、輕微沖突向嚴重化發展。成立家校沖突應急管理小組,建立沖突應急機制,提前確定好家校沖突事件發生后由誰負責,做哪些事項,每個事項如何開展,按照流程機制對已發生的家校沖突事件及時反應、有效應對,盡最大可能降低家校沖突的負面影響,發揮家校合作的建設性作用。

(作者:田宏杰,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副教授)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