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愛爾蘭教中文
王夢迪正在課堂上做匯報。 |
王夢迪和愛爾蘭當地學中文的學生一起參加文化活動。 |
留學生活鋪展開
愛爾蘭位於歐洲西部,因其蜿蜒的海岸、靜謐的湖泊和大范圍的植被被稱為“翡翠之島”。我的專業是國際中文教育,學習如何教外國人中文。我在國內就讀的學校與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合作項目。本科畢業后,我通過項目來到這裡開啟留學之旅,完成碩士學業,又走上了博士求學之路,在愛爾蘭做一名中國語言與文化的傳播者,從事漢語教學的相關研究。
初來乍到,我對愛爾蘭的一切很好奇。這裡人口不多、民風淳朴。愛爾蘭人似乎很喜歡綠色,每年3月17日是愛爾蘭的聖帕特裡克節,也是愛爾蘭人的國慶節。這天,當地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大人、小孩都身著綠色,相傳穿戴綠色可以給人們帶來好運。剛來這裡時,我從科克專程坐3小時的大巴來到都柏林觀看隆重的聖帕特裡克節游行。現場萬人空巷,街上人頭攢動形成一片綠色的海洋,十分熱鬧。后來到了聖帕特裡克節,我也會穿戴綠色去觀看游行,融入這場狂歡。
留學生活鋪展開來,我喜歡旅行、攝影和拍Vlog,做自己生活的記錄者。愛爾蘭的天氣陰晴不定,人們戲謔一天之內能經歷四季天氣,我會趁天氣好時約朋友爬山,學習累了彈彈古箏、畫畫調節心情。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已經有5年沒有和家人一起過春節了,但好在過年時我都能約上幾位朋友,大家一起包餃子、看春晚,有時我的愛爾蘭房東也會來感受中國年味。
適應新的授課模式
在科克大學攻讀碩士,我經歷了一個適應期。新環境的授課方式有所不同,老師課前會布置很多閱讀資料,課上拋磚引玉,主要讓學生發言、討論。起初,我擔心自己英語不好、詞不達意,因此在剛開學的課上不愛發言。我發現越不敢說,越要多說,因此鼓勵自己突破心理舒適區,經過了大概2個月的時間,我終於適應了課程節奏,參與到課上的發言討論。后來我以一等榮譽學位的畢業成績,結束了忙碌的碩士學業。
在碩士第二學期結束時,我去法國參加學術夏令營活動,那時埋下了繼續讀博的種子。有許多來自歐洲各國的博士生參加了夏令營,他們專修語言學,個個都是分析漢語句法的高手。我和其他幾名碩士“小朋友”語言學基礎較為薄弱,課后和幾位博士學長、學姐聊天,聽他們神採飛揚地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和求學經歷,我被他們的學術熱情深深打動。后來,我決定在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攻讀博士,在學術的路上繼續探索。
本以為經過碩士階段的訓練,我可以輕鬆適應博士學習的節奏,但我又面臨新的挑戰。愛爾蘭人文社科博士的培養模式少課堂講授、多自學研究,我的文獻閱讀效率較低,一兩個小時看不完一篇文獻,好在后來我慢慢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將文章分為概讀和精讀兩類,讀完后再用自己的話寫英文筆記,如此一來,閱讀速度慢慢提高,適應了博士階段的學習。
中文課因材施教
關於國際漢語教育,我從博一開始就在都柏林的華文學校教中文,同時也在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兼職做中文老師。我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希望從中發現和解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些問題。
我的教學對象范圍很廣,華文學校裡的多是華裔兒童,大學裡是愛爾蘭、歐盟其他國家的大學生,因此我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有所區別,這也給我帶來了挑戰。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教育技術輔助漢語教學,我嘗試在自己的課堂上應用不同的技術工具與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漢字的認讀、書寫對於許多學中文的孩子有難度。之前上網課時,我既要克服由於遠程教學而不能面對面糾錯的困難,也要盡可能地提高他們中文學習的興趣。因此,設計課堂活動時,我充分利用屏幕分享(share screen)的優點。拿聽寫漢字來說,首先,我讓一名學生操作屏幕白板裡的鉛筆,將聽到的生詞寫下來,其他同學在自己的作業本上寫。聽寫結束后,我用系統的紅筆批改標注。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方面,白板分享讓大家能看到其他同學寫錯了什麼,避免自己犯同樣的書寫錯誤。此外,愛玩是小孩的天性,學生特別喜歡分享白板這個功能,總是爭著分享自己的屏幕白板。寓教於樂,一舉兩得。雖然和小朋友相處需要花大量精力,但我知道他們學好中文,會把中國文化的種子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開花結果,心中十分有滿足感。
繼續講好中國故事
在都柏林城市大學教課期間,對我最具挑戰的是用英文教授《中國文化與社會》以及《中國文學與電影》兩門課程。在准備上《中國文化與社會》這門課時,我查閱了大量的英文文獻和影像資料,了解學者如何描述、分析中國的風土人情與社會現象。教《中國文學與電影》這門課時,我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小組合作,課下讀中譯英的唐詩宋詞,探索四大名著的人物,觀影體會中國導演的作品特點然后在課上討論分享,大家的學習熱情都非常高。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名學生在期末報告中,選擇了魯迅和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查找資料,她了解到二人生活在同一時期,有相似經歷,他們作品中都蘊含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我很欣慰學生在這門課中找到了中國和愛爾蘭文化的交匯點,從不同角度審視文學作品與作家。同時,這份難得的教學經歷也給了我新的研究角度,更讓我多了一份講好中國故事的自信,深深體會到轉播中國語言與文化的自豪。
如今中文已成為愛爾蘭高考的語言選修科目,越來越多的當地人學習中文,甚至退休的老人也加入學習中文的隊伍。還記得實習期間,我結識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爺爺,他和20出頭的本科生一起上中文課,非常用功。他曾告訴我,自己不用像年輕人為了學位、成績而擔憂,支撐他學習中文的理由唯有熱愛。他希望有一天能帶妻子一起去中國旅行,無需導游,用中文交流。為了學好漢語,他還主動和我結成語伴,我和他用漢語練習對話,他教我愛爾蘭語和文化,我們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現在,博士學業即將結束,我很感激這些年家人對我留學的支持與鼓勵。如果問我留學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我慶幸自己堅定地選擇了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在愛爾蘭留學期間能學以致用,教外國人中文。前路漫漫,任重道遠,未來的我會繼續在這條道路上砥礪前行,努力做好一名中國語言與文化的傳播者。
(作者系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