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職業教育助力非遺傳承的法國經驗

杜一雄
2023年08月10日08:4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職業教育助力非遺傳承的法國經驗

  圖片為作者提供

  法國塞夫爾國家陶瓷制造局兼法國國家陶瓷博物館內景 圖片為作者提供

  法國國家陶瓷博物館展示的非遺陶瓷手工藝作品 圖片為作者提供

  法國塞夫爾國家陶瓷制造局兼法國國家陶瓷博物館外景 圖片為作者提供

   【世界教育之窗】

   7月25日至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慶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20周年大會在韓國首爾舉行。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教育質量,釋放活態遺產的力量,促進可持續發展與和平是此次大會的主要議題之一,“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全球非遺保護的優先事項再次得到強調。法國作為非遺大國,在促進非遺與教育深度融合,確保專業人員的職業發展前景,保障非遺傳承的可持續性等方面作出了諸多努力——這些實踐與經驗,值得我們關注。

  1.傳統手藝,代代相傳

   在法國,不少非遺項目本身就是職業教育課程的內容。通過職業培訓,民眾有成為非遺從業者的可能,傳統手工藝亦通過職業培訓的方式得以代代相傳。法國非遺職業技能培訓有如下特點: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選擇多元、專業細分、按需施教等。

   法國青年初中畢業后可選擇進入公立或私立的職業高中參加非遺職業的系統技能培訓。這些培訓可對接法國的資質証書和職業文憑兩套從業資質認証系統。對於同一非遺職業,根據不同的具體技能類型,在職業培訓的層面上還進行了專業細分。以在中法都被列為非遺項目的傳統陶瓷制造為例,法國目前就有包括陶瓷藝術能力証書、建筑陶瓷藝術裝飾能力証書、工業陶瓷生產能力証書、陶器制作能力証書、手拉坯能力証書、陶瓷技術職業証書、手工藝職業証書、陶瓷藝術職業証書、陶瓷裝飾藝術專業証書、職業高中陶瓷專業文憑、藝術陶瓷職業本科文憑等10余項不同的細分資質証書與文憑,甚至在本科以上還有相應的學術及專業碩士、博士學科。

   此外,法國教育部還允許職業學校自主開設符合地域產業特點與實際師資情況的全日制或職業繼續教育項目,並頒布相關技術職業証書和職業能力証書。因此,在上述提到的証書與文憑之外,公立或私立職業學校可以推陳出新,自主設置頒發職業資質。一旦備案通過,相關的非遺職業技能証書與文憑會被收錄進國家職業資質認証目錄,具有官方效力。

  2.自主創業,重入職場

   在職高體系之外,為滿足成年人群體重入職場、進修深造、自主創業等不同需要,法國還允許國家認定的公立或私立職業培訓中心與非遺手工藝工坊所轄職業培訓部門,開設職業教育培訓項目。接受培訓者可與相關非遺傳承企業簽訂學徒合同或職業深造合同。培訓期滿測評合格后,培訓生可被授予各類國家級職業資質証書,並參加直聘,被錄用后,培訓期也可被計算在工齡內。

   36歲的法國工匠莫羅介紹,他在職業技能工坊內參加了為期3年的職業培訓。按照培訓計劃,第一年60%的課程是工藝美術史、數學、化學、材料等基礎理論課﹔第二年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地職業培訓,需進駐車間完成生產項目﹔第三年所有學徒統一參加由法國勞工部組織的結業考試,包括書面理論測試、口頭表達能力測試、實際操作技能測試和繪畫制圖水平測試等,以獲得工匠職業資質。其后還要再接受選拔性考試,隻有通過了作品篩選和面試的學徒,才能真正成為非遺職業技能工坊的雇員。

   考慮到手工業的獨特學習與工作形式,法國還設立了對非“科班”出身人員的資格認証體系。一些獨立從事非遺技藝創作的工匠是通過家庭傳承、工匠作坊訪學、互聯網課程等其他方式自主完成的學習。針對此類未參加過機構培訓的群體,法國推行了“職業經驗認証制度”。獨立的非遺匠人可向行業協會或認証機構提交資質申請,証明他們有至少三年的職業經驗,同時提交作品設計等相關技能的佐証材料,並接受一個由專業同行和培訓機構專家組成的考評委員會組織的答辯。隻要考評委員會討論達成一致,認定此工匠具備充分的職業動機和專業能力,就會向頒証機構出具專業意見,授予該申請人相關的資質証書。這一舉措將非遺從業者在實際工作中所獲得的技能和經驗轉化為官方認可的從業資質,這是對其既往經驗的尊重和認可。在資質証書的重要性不可小覷的今天,“職業經驗認証制度”可幫助獨立的非遺從業者進入學歷體系,提高其在行業中的聲望,讓其擁有向更高階職業資質進行深造的可能性。

   法國非遺的職場准入與以獲得國家職業資質証書或職業文憑為導向的人才遴選體制息息相關。為了照顧不同群體的培訓願景與求職需要,非遺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與項目也愈發多元和專業。但是,職業培訓過於細分的弊端與局限也不可小視。非遺陶瓷工匠羅貝爾提醒說:“(過於細分)會使學生在陶瓷制作的某一方面異常專業,卻無法做到獨立生產一件完整瓷器。”另一位受訪工匠富尼耶也認為,工坊組織學徒培訓時,不應過早界定工種,而應讓年輕人將整個非遺陶瓷手工技藝都掌握后再細分專業,這樣才能真正增加其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3.專業素質,全面培養

   法國非遺匠人普遍認為,受惠於成熟的非遺職業教育體系,他們收獲的不僅是非遺相關的專業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在培訓過程中,個人能力得到扎實錘煉,其益處能貫穿整個職業生涯。

   溝通能力——先后在職業學校和工坊接受職業培訓的工匠雅各布表示,職業學校鼓勵學生通過項目進行學習。從項目設計到實踐,學生需要不停提出問題、表達見解,並在與教師和同學的互動中,持續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這對於未來想要從事獨立創作的非遺從業者而言尤為重要。與周圍的同行交流以提高技術水平,與客戶和市場保持有效溝通以打開產品銷路,這些需要較強的溝通能力。即使是當雇員型的非遺匠人,也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以減少誤解和疏漏,提高生產效率。不過羅貝爾說,未來的非遺匠人需要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交流合作,但法國目前無論是職業學校還是工坊組織的培訓,都忽視了外語教學。

   觀察、分析、理解與實踐能力——職校教師貝爾納介紹說,在非遺職業技能培訓中推廣項目化教學,學員不僅需要通過觀察吸收教師的指導和演示,還需要通過閱讀、參觀展覽、網絡檢索等方式理解並實踐不同時代與創作流派的風格和技法。陶瓷工匠富尼耶表示,在培訓中心的技能學習多依賴於對師傅的觀察模仿,而非口頭傳授,因此在學徒期,學習者的觀察能力會得到長足提高。學者科爾尼認為,非遺傳承大多依賴身教,學徒需要能夠通過觀察、分析、理解身勢語言來捕捉與內化“非書本化”知識,並將其用於工作實踐當中。這意味著,學習者要能復刻示范者的技術,並理解后者在不同工作場景中的應用和邏輯,將其轉化創新。對於以提供服務為志業的非遺匠人而言,這種觀察分析的能力還應包括對外部世界的“專業凝視”,即觀察自己所從事的非遺項目在當地的行業現狀並提出方案,利用手藝在當地謀生、立足、安家。非遺陶瓷工匠裡夏爾透露,在他組織的職業培訓項目中,他要求學徒撰寫技術報告,詳細記錄每次出窯時窯變的具體情況並進行技術分析,以進一步總結規律、孕育創新。

   合作能力——通過互聯網課程、走訪匠人作坊等自我培訓方式走上非遺手工藝職業道路的富爾表示,合作能力是重要的職場技能。不管是在幾個人合作成立的小微非遺手工作坊,還是對生產力要求更高的手工藝工坊,對初來乍到的職場新人來說,都是難得的機遇。和老師傅及資深工匠友好相處、與同事分工協作,能夠助力新人快速掌握相關職業技能,融入職場。當前,法國的非遺傳承者與被傳承者之間已鮮有傳統的“師徒父子”般尊卑鮮明的上下級關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同事關系。學徒們現在很少使用傳統的“師傅”稱呼培訓自己的工匠,而是代之以教員、教師的稱謂。收徒的受訪工匠也都表示,師徒彼此是獨立的個體,從創作角度也不強求大家必須保有共同的價值認同。雙方的平等與彼此的尊重實屬一種“精神減負”,對師徒相互學習、通力合作大有助益。

   知識共享與傳承能力——非遺之難與貴,在於瀕臨消失。受訪的非遺手工藝從業者均表示大師工匠有責任將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傳承給下一代,並確保在自己門下受訓的個體未來亦能夠進一步傳授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但正如自主創業的陶瓷藝術家弗雷德裡克所說,知識共享與傳承能力並不是天生的,一個好的手藝人不一定是一個好的傳承者。在今天法國的非遺傳承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會做但不會說、會說但不會教”,無法有效教導他人。為此,有必要在傳承過程中不僅教會學習者工藝技法,還要教會他們有關非遺手工藝知識普及傳承的教學法,使其能夠將經驗性的非遺技藝以笛卡爾筆下“理性、清晰、具有章法”的教育方式在民眾與未來有志於從業的人群中代代相傳。培訓中心或工坊中接受了職業培訓的工匠大多一開始就被訓練進行口頭和筆頭的知識共享,表現突出者會較早成為非遺技能的傳承人。譬如工匠莫羅,其父親也在同一工坊做陶瓷工匠,在他被聘為陶工幾年后,由於言傳身教能力強,20多歲的莫羅就直升教員。他表示,能夠留任的工匠本身就是經過遴選的佼佼者,國家級非遺陶瓷工匠的身份意味著協調團隊、成為導師、傳授特定手藝的重要責任,也有保存、豐富和提高文化遺產的義務。

   創新能力——當前,以就業和生產為目標的職業培訓中心和手工藝工場中的職業教育活動側重於標准化的傳承。工匠吉雷爾回憶說,在手工藝工場參與培訓時,教員通過示范和口頭指導要求學徒不斷重復模仿自己的動作,每一個手勢細節都要與師傅一模一樣,通過復制經典設計或藝術家作品,以使他們的技藝吻合該非遺項目的傳統標准,這也是判定一個學徒是否能成長為合格工匠的標准。隨著近年歐洲理事會及法國等歐盟成員國將發展智能和創意經濟列為重點規劃戰略,而非遺保護與文化和創意產業的發展直接相關,受訪工匠亦普遍認識到創新並與時俱進是“活兒”能夠長久存續的奧義所在。職業學校也因此在技藝傳承的同時,更側重於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保護個人的創造力。貝爾納透露,如今的教師們都會全力支持和鼓勵年輕學生大膽創作並利用新媒體和商業及藝術渠道與世界共享。此外,非遺職業教育學科建設在法國近年同樣呈現出創新趨勢,多所法國大學新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舞台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民族學研究”“遺產科學與社會人類學”等交叉學科,將非遺與創意產業、新型行業、學術研究相結合,由此拓寬非遺從業者的職業道路,使非遺項目煥發新的時代生機。

   此外,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培訓傳承同樣需保障學習者的可持續就業能力。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可持續的就業能力指的是“個人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能夠謀得並保住工作、在工作中不斷進步和適應變化的能力”。正如法國知名教育學教授菲利普·卡雷爾所說,“職業教育應該幫助學員獲取可在不同職業間轉移的知識技能和良好的個人心態”。秉持這一指導思想,非遺職業教育將重點放在能力建設,一方面,可使學習者具有更多選擇和容錯空間,幫助人們解除學習瀕危工藝的后顧之憂、吸引擴大學習群體﹔另一方面,對提升本國在就業市場、創新和生產領域的國際競爭力,亦具有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意義。

  4.工匠精神,多種模式

   非遺領域是“有形”行業與“無形”文化的融合,千百年來形成的手上功夫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載體。非遺職業教育的內核就是工匠精神的傳承與職業身份的塑造。所有的受訪匠人均表示,職業教育確實對其職業身份的認同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在今天的法國,非遺“工匠”身份意味著什麼,這一問題的答案被分割成了兩大陣營:被雇佣的勞動者多自認為是“技術專業人員”,而獨立的手工作坊從業者則多自認為是“藝術創作者”。

   莫羅秉持老派觀點。他認為,在法國聲稱自己是藝術家、創作者很容易,而撐起“匠人”的身份則需要強烈的責任感。藝術家隻需要創意與自由,而匠人則意味著人本身就是非遺項目的化身,作品質量要經得起市場與社會的評判,同時,匠人應身兼傳承該非遺技藝的使命。格萊西亞、托馬等受訪工匠則表示,所謂工匠精神,應該是藝術創作者身份與專業技術人員身份的結合,同時具備卓越的非遺工藝知識與技能、願意分享並有探索精神、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細心負責、紀律性強、值得信賴等特質。

   卡蘭、珀蒂等工匠指出,最能夠代表工匠精神的法國傳統非遺職業教育模式起源於18世紀的“環法行會學徒制”。在這種培訓制度下,學徒離開家庭,通過走訪不同地區,跟隨不同城市行業協會內的不同師傅學習6年左右時間,學成某項傳統手藝。入行須有拜師儀式﹔學徒期間,行會負責提供食宿,學徒與師傅同行共食合住﹔出徒時經過考評,學徒獲得相應職業資質証書,並完成出徒儀式。6年間,不同師傅從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術兩方面指導年輕學徒,向學徒傳授本行業的技能、知識、身份認知及文化特色,讓學徒加深對於“工匠精神”的理解。學徒在駐地行會,也會運用自身手藝,與師傅一起解決當地居民實際需求,在對師傅和同行的觀察中,在實際工作中,建構自己對工匠身份的認知,並對工匠所肩負的職業責任有更加切身的體會。遺憾的是,較之於法國現代職業教育普遍的2至3年培訓時間及分類精細的培訓項目,“環法行會學徒制”由於培訓周期較長,且涵蓋的非遺項目十分有限,這種傳承模式在法國當代的非遺職業教育中並未形成規模。2010年,這一制度本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側面說明了這一傳統傳承模式的消亡。目前“環法行會學徒制”行會尚在,仍有少量企業負責人願意作為“師傅”提供“環法行會學徒制”的培訓。他們認為,“職業教育的普及化”使人們易於擁有証書或相關文憑,但一紙証書的獲取並不等同於職業技能的掌握,因此希望堅持通過“環法行會學徒制”這一非遺項目,培養真正德才兼備的非遺匠人。

   當今時代,讓子女參與職業教育培訓已不再是一種父傳子式的特權,而演變成一種社會公共產品,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2022年12月21日,我國出台《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品牌,推進專業化、模塊化發展,健全標准規范、創新運維機制﹔提升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法國在非遺手工業的職業教育實踐,打好了職業培訓的可持續性、全民性和全納性地基,圍繞可持續就業能力建設這一中心,賦予了工匠精神更豐富的內涵,對我們完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特色非遺教育體系具有一定對照、借鑒意義,而其全面圍繞就業的功利性及制度建設的“証書導向”缺陷也值得我們思考、警惕。

   (作者:杜一雄,系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本文系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非遺陶瓷手工藝在法國的傳承范式探究〔18BH150〕”成果)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