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更新教育資源配置觀

柯政
2023年08月08日08:5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更新教育資源配置觀

   【專家視角】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更新教育資源配置觀,隻有如此,教育強國建設才可能獲得堅實的資源保障。更新教育資源配置觀,大致可從教育觀、資源觀、配置觀三個方面入手。

  教育是確保國家安全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支撐

   實現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現實挑戰就是資源配置缺口大。據現有數據測算,到2035年我國的GDP再翻一番,教育經費也跟著翻一番,但距離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2019年的標准依然差4萬多億元。因此,進一步提高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是有必要的。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黨和國家對教育高質量發展高度重視,逐步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是必然的戰略選擇。需要看到,增加教育投入不止是發展教育事業本身的需要,也是維護國家安全和提升競爭力的需要。為此,我們要對教育的戰略重要性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進行了新的戰略謀劃,我們也要據此更新教育觀念。有學者在談及教育觀時,隻注重研究各級各類教育入學率、生師比、在主要國際排行榜中的排名等指標,卻對這些指標背后的重要意義研究不夠。比如,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底對國家經濟增長有多大貢獻率?

   在這方面,我們要結合國際國內環境新變化進行深入研判。比如,美國近來推出了《芯片與科學法案》,拿出1740億美元用於相關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按照以往經驗,這些經費很大一部分最終會通過外包的方式,變為對大學的支持。而且,其中明確劃撥360億美元用於理工科人才培養。應對挑戰,我們要更新教育觀念:教育關涉國防,教育其實也是國家競爭力,應當給予其更多的政策支持與資源配置,讓教育為強國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除了人財物,社會認可和數據信息等資源對教育強國建設也很重要

   很多人一談到教育資源,就想到人財物。實際上,教育資源不僅僅是人財物。很多時候,非人財物的資源對推動教育發展也非常重要。比如,社會認可、數據信息等資源。

   例如,各高校積極提升自身水平,爭取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看重的不僅僅是進入“雙一流”之后國家多給學校一些人財物資源,還有更高的社會認可度。因此,教育強國建設特別需要關注此類資源的合理配置。比如,我們有不少行業特色高校、國家部委所屬院校,按現有的論文、項目、獎項等評價指標,還達不到“雙一流”標准,但它們對某些戰略行業或重要領域起著實實在在的支撐作用,對強國建設有顯而易見的重大貢獻。對於這些學校,如果能夠賦予它們一定的標志著社會認可的榮譽,對整個國家教育生態改善的牽引作用難以估量,能夠起到其他資源所不具備的巨大推動力。

   數據信息也是特別重要的一種資源。數據就是生產力,有了數據,國家決策可以更科學,學校、教師和家長的選擇就會更加理性。各級政府部門擁有海量數據,但還缺乏共享、使用效率低。建設教育強國,迫切需要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可以通過科學配置數據信息,實現對各教育主體發展方向的引導,實現高水平的教育治理,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巨大助力。

  減少限制有利於資源合理配置

   一說到配置資源,很多人想到的是“給予”﹔一說到增加資源配置,就想到爭取更多的“給予”。事實上,配置資源不僅僅是“做加法”,也可以在某些環節“做減法”。比如,可以通過合理放寬辦學條件標准限制,來應對高等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據測算,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是4655萬人,而2036年高等教育學齡人口預計達到7180萬,是現在的1.54倍。如果上調高等教育入學率,那麼這個數字還會增加。這意味著如果按照現有的辦學標准,國家和地方需要大幅增加資源投入,而這具有很大難度。如果有了“做減法”的配置觀,因地制宜地放寬高校辦學條件標准限制,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變得簡單。

   其實,辦學條件標准與人才培養質量並沒有明確的對應關系,且今天設置辦學條件標准的歷史背景已異於當年,其合理性基礎已發生很大變化。辦學條件標准一旦放寬,地方和相關行業就有更多的可能性、更高的積極性去舉辦一些小規模的高質量新型高校,不僅在總量上增加高等教育資源供給,還有助於推進高等教育辦學多樣化。

   再比如,可通過改變教育經費使用限制條件,增加經費使用效益,緩解經費總量不足的問題。造成學校辦學經費壓力大的原因之一,是相關部門對經費使用有很多不合理限制。因此,未來需要改變資源配置觀,調整對高校經費使用的不合理限制,也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筆者曾調研過一些學校和科研團隊,他們反映,如果經費使用限制能作合理調整,甚至可以減少30%左右的經費需求。如果這個數據有一定的代表性,這就意味著,很多情況下,減少限制能夠起到與增加投入類似的作用。

   筆者建議,一是優化經常性經費和專項經費投入比例,進一步擴大學校經費自主使用權。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學校生均綜合定額測算機制,通過不斷提升生均綜合定額保障水平,擴大經常性經費佔比,全面提升一線教育單位經費自主使用權。二是轉變教育經費管理方式,變“事前評審”為實績導向的“事后評估”。曾有一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不當限制給科研、辦學帶來的困擾:“不僅是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甚至連買山西老醋的錢都不能買鎮江陳醋”。可見,過多不當限制會導致大量專項經費難以發揮作用,使得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作者:柯政,系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