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的四個著力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強化“兩個結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文化育人,是職業院校進一步把握時代要求,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德技並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做好這一工作,職業院校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堅持黨的領導,把握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的方向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職業教育文化育人找到“坐標系”、把牢“方向盤”的根本保障。堅持黨的領導,有助於職業院校更好地將文化育人理念運用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實踐中,貫通於職業教育的管理體系、教育教學、社會實踐全過程。堅持黨的領導,有助於職業院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文化育人的方方面面,把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落實到思政建設的點點滴滴。堅持黨的領導,有助於職業院校教育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國際形勢和中國特色、時代責任和使命擔當、職業發展和自我實現之間的關系,使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的目標更加明確、底色更加鮮明、舉措更加務實,培養愛黨愛國、素質優良、本領精湛的技能人才隊伍。
堅持多元融合,豐富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的內涵
多元文化融合協同,即將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紅色文化融入職教文化,增強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的發展優勢,體現職業院校文化建設的時代內涵。一是用校園文化涵養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到校園文化中,發掘校史、校訓、景觀建筑等蘊藏的文化資源,建設校本文化育人陣地,通過品讀經典、地方傳統文化進校園、民間工藝傳承培訓等社團活動與志願服務,增強文化感召力。二是用企業文化塑造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將企業文化融入職業教育的課程理論體系、實訓實踐體系和師資建設體系等,完善“校企協同文化育人”機制,打造文化與實踐“知行合一”的育人體系,幫助學生了解當地行業產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了解企業的崗位要求、價值觀念等,增強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畢業生能“留得下、用得上、立得住”,切實解決當前很多城市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三是用紅色文化激勵人。挖掘職業院校所在地的紅色文化,用鮮活的形象打動人,用濃厚的情感感染人,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文化事、文化人的浸潤作用,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積極作為。
堅持數字賦能,創新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的載體
有了數字化的賦能,文化變得“可感知”“可觸摸”。一是建立文化育人數字資源庫。運用信息化新技術、新手段,將學校專業課程、校園文化、紅色文化、行業技能實踐等資源進行整合,嵌入馬克思主義、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形成可共享的職業教育文化數字資源庫,為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專業技能和地域文化課程育人模式提供資源保障。二是運用新技術推動教學手段創新。依托文化育人數字資源庫,挖掘沉浸式、交互式、體驗式數字文化育人新手段,運用虛擬仿真、全息投影、視覺識別等技術,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教學。三是創設數字學習環境。創設“多維度、全時空、立體化”的“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數字學習環境。打通家校文化育人屏障,延伸育人時空,打造長效機制,營造匯聚學校、企業、社會合力的校內外聯動的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環境。
堅持合力共為,打造職業教育文化育人共同體
職業院校可牽頭打造學校、企業、社會等多方參與,多維一體、互融共促的文化育人共同體,提升育人的輻射面與實效度。一是師生同向同行。職業院校教師在育人中,應根據學生需求,及時調整優化育人內容供給,確保師生在知識傳授、價值塑造等方面實現雙主體同頻共振,提升文化育人的常態化、互動性和融入度。二是校校、校企協力,推動文化育人貫通。發揮職業院校密切聯系地方及企業的優勢,在服務地方、企業的實踐中既提升技術技能,又進行職業文化教育,促進學生職業素養提升。抓住政府鼓勵職業院校資源面向基礎教育開放,開展職業啟蒙教育的契機,探索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貫通的文化育人模式。依托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職業體驗中心等平台,將企業文化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打破學段區隔,合力推進課程教學、校外實踐、校園文化、賽事展演“四位一體”全鏈條育人可持續發展。
(作者:曹毓民,系蘇州市職業大學黨委書記、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