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制抗稻瘟病基因 開辟原子制造新路徑 揭示水稻抗虫機理
湖北高校三篇論文在同期《自然》刊登
6月15日,科技日報記者分別從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獲悉,最新一期《自然》雜志發表了3篇來自這兩所高校的研究論文,涉及原子制造和水稻抗病、抗虫害領域。
新型基因攻克“水稻癌症”
稻瘟病被稱為“水稻癌症”,在世界各稻區廣泛分布,是一種毀滅性的真菌病害,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產量損失達數千萬噸。
培育種植廣譜抗病品種是實現稻瘟病綠色防控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對保障我國和全球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資源發掘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湖北洪山實驗室李國田教授團隊牽頭開展研究,通過基因編輯創制了增強作物廣譜抗病性且穩產的新基因RBL12,實現對稻瘟病、白葉枯和稻曲病3種疾病的抗性“加持”。
該基因在作物中高度保守,與傳統抗病基因相比,可打破物種界限,普適性更強,具有巨大的抗病育種應用潛力。研究發現,RBL12基因顯著增強了水稻對不同地區分離的10個稻瘟菌、5個白葉枯菌和2個稻曲菌生理小種的抗性。大田試驗分析發現,RBL12株系穩產且具有顯著抗稻瘟病能力,在稻瘟病害嚴重發生時能挽救約40%的產量損失。
同時,研究團隊初步測試發現,該基因在防控小麥抗鏽病和紋枯病上也有顯著效果,証明其在作物抗病育種中的應用潛力。
實現高熵合金原子級制造
高熵合金是一類由5種或5種以上主元金屬組成的新型合金,在極端條件下結構力學、能源轉換與存儲、醫療器械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而實現高熵合金原子級精准制造是其應用的基礎。
高熵合金的合成通常依賴苛刻的高溫反應條件來克服原子間的不混溶性,通過淬火等方式保持高熵態。在溫和條件下實現高熵合金的多組元原子混溶有利於其規模化、定制化的精准制造,這個目標極具挑戰。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高等研究院付磊教授團隊獨辟蹊徑,以“混合焓”為切入點,採用兼具負混合焓特性和流動性的液態金屬,實現了溫和條件下各類高熵合金體系的原子制造。
“好比四五個人,他們秉性不同、喜好不一,要把他們聚在一起變成一個高度融合、不離不散的共同體並非易事,一言不合就可能散伙。”付磊說,團隊經實驗研究發現,液態金屬(如鎵)與大多數金屬親和性好,混合焓為負值,且流動性良好,可加速傳質,促進元素的均勻分散和合金化反應的進行。由此,在液態金屬反應體系中,可在溫和條件下實現高熵合金的多組元原子混溶。
解析水稻抗褐飛虱分子機理
褐飛虱是水稻生產中發生面積最廣、造成損失最大的害虫,嚴重危害我國及世界水稻生產。培育抗虫品種是最經濟、有效、環境友好的防治害虫手段,但植物抗虫的分子機理一直不明。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何光存教授課題組,篩選獲得了褐飛虱唾液蛋白BISP,首次揭示害虫取食與植物反取食的分子機理。這項成果對培育高產、抗虫水稻品種具有積極意義。
研究發現,BISP在褐飛虱唾液腺中高表達,褐飛虱取食時隨唾液分泌進入水稻細胞。在感染褐飛虱的水稻中,BISP靶向水稻細胞質激酶OsRLCK185,干擾其激酶活性,抑制水稻的基礎防御反應,使植株更易於褐飛虱取食。
此前,課題組克隆了抗褐飛虱基因BPH14。該基因編碼的NLR受體BPH14,賦予水稻對褐飛虱的高抗性。在含有BPH14基因的抗虫水稻中,BISP進入細胞后立即與BPH14發生特異性結合而被識別,激發強烈的抗虫反應,使褐飛虱取食下降、生長受阻、死亡率上升,從而阻止了褐飛虱的侵害。
(記者 吳純新 通 訊 員 吳江龍 蔣朝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