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教學評一體化之后高考將有哪些新變化

時劍波
2023年06月06日08:5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教學評一體化之后高考將有哪些新變化

   今年是課標修訂和全面推廣新教材之后的第一屆高考,新課標作為綱領性文件對高考有導向性影響,而新教材的施行強調“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在此背景之下,明晰趨勢,有效應對,對於高考復習甚為重要。以下從兩方面談談變化與對策。

  明晰變化:課標的修訂及導向

   高中語文新課標需要引起重視的變化導向,包括完善教育目標,突出各個歷史時期的優秀文化,彰顯傳統文化等,具體為:

   第一,在“前言”部分完善和強調了教育目標,將“德智體美”改為“德智體美勞”。順應這一調整,教材必修上冊增加了“勞動光榮”單元,屬於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以通訊、新聞評論為載體,旨在突出勞動創造價值、培育工匠精神。這一主題在近年高考中已多有體現:如2019年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通過對勞動誤區的揭示,要求寫“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2020年全國新高考Ⅱ卷以葛亮的小說《書匠》詮釋匠人精神﹔2021年全國新高考Ⅱ卷以陸游詩歌《示兒子》表達“為農”“為士”沒有高下之別的道理﹔2022全國新高考Ⅰ卷以宋詞《醉落魄》體現農耕務織的勞動對於追求幸福生活有重要意義等。可以預見的是,“勞動”這一母題還會在高考中以不同題型、不同方式不斷出現。

   第二,在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的學習任務群中,將“學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涌現的英雄事跡”改為“學習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涌現的英雄模范事跡”,擴展了范圍,體現了中國革命歷史的全過程,意在引導傳承優秀的中國革命傳統文化和精神。這一變化在高考中體現為鮮明的主旋律色彩: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以卞之琳的小說《石門陣》表達“隻有保衛國門,才能守護家門”的道理﹔2022年全國甲卷比較分析王願堅的小說《支隊政委》和哈裡森·索爾茲伯裡的紀實文學《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不同文體藝術表現的差異等。突出這一時期的作品,就是為了回顧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程,知往鑒今,汲取精神力量,增強前行信心。

   第三,彰顯傳統文化價值,立足文化傳承,樹立文化自信,這一點在課標修訂前后都得到了貫徹。傳統文化試題在高考中無處不在: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Ⅱ卷以“人”字書法談對人生的啟示﹔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實用文要求理解《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世界意義,作文以圍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談守正與創新的關系﹔2022年全國甲卷以《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談移用、化用與獨創的關系。需要注意的是,以傳統文化入題,指向的是在揚棄中傳承,培養視野的全球化、思維的思辨性與創造性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素養,而非固守傳統,故步自封。

  務本強基:高考復習與備考對策

   “年年歲歲考相似,歲歲年年題不同”,高考備考要高屋建瓴,整體規劃,而不是為具體試題所左右,要追求返本歸元,培根強基,可以實行“三重視,三聚焦”的對策:

   第一,重視“以人為本”,聚焦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高考命題內容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表述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層,其中關鍵能力與必備知識在教材的學習提示與單元學習任務中有一定體現,通過相應梳理,可以成為復習的重要抓手。

   如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在教材中體現為選擇性必修上冊“偉大的復興”單元的紀實性(包括回憶錄)作品和選擇性必修中冊“苦難與新生”單元的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前一單元的學習要求包括把握不同體式作品的風格特點、學習其寫作技巧、欣賞富有時代特征的表達藝術﹔后一單元的學習要求包括了解紀實作品和虛構作品各自的特點和表現手法、欣賞作家創作藝術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個性的創作風格。再聯系單元學習任務,可以梳理出兩個單元的必備知識,包含消息、通訊的特點與寫作技巧,新聞的情感抒發與理性表達,紀實與虛構的不同特色,報告文學的新聞性與真實性,鑒賞詩化小說等。2022年全國甲卷考查的“紀實與虛構藝術表現差異比較”就與此呼應,體現了教考銜接、學評一致的特點。因而夯實教材,就能得法於內,遷移於外。再如“勞動光榮”這一單元的必備知識有新聞通訊的常識、新聞評論的兩棲性、《詩經》重章復唱等,關鍵能力則有梳理思路、擬推薦詞、通訊寫作等,有效夯實這些內容,才能妥善應對考題的相應變化。

   第二,重視“篇性特征”,聚焦鑒賞文本個性化特點。新高考全國卷與之前命題相比,最大特征是因文設題,有鮮明的“反套路”傾向。因文設題是基於文本獨特的“篇性特征”,途徑有:因文體而設,探究“這一類”的文體特征﹔因寫法而設,探究“這一篇”的特殊寫法﹔因風格而設,探究“這一種”的個性風格。因而,在備考時需要敏化感受,讀出這一文本形式的獨特性,並體會其如何以獨特形式來表達獨特內容。

   如復習《百合花》:一要重視鑒賞小說“講故事的藝術”,戰爭書寫的獨特的女性視角,以女文工團員敘事帶來的藝術效果﹔二要重視物象在塑造人物形象、調控敘述節奏、彰顯作品主旨等方面的作用﹔三要重視詩化小說清新俊逸的風格——情節輕逸化、人物寫意化、場景意境化、語言詩意化。如此梳理,不斷著眼於“篇性特征”,有助於“類中顯篇”,讀出文本個性,練就鑒賞慧眼,進而破解鑒賞的粗疏化現象。

   第三,重視“文本對讀”,聚焦辨同析異比較的能力。新課標中,群文閱讀是實踐任務群學習的重要載體,高考也有群文擴展的傾向。在單篇基礎上,強化群文之間辨同析異是應有之義。

   文本對讀仍然可以基於教材而展開,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作家不同風格、同一題材不同寫法等多方面均可進行。如可以比較蘇軾《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一賦景、人相異之處,品析不同情感:景之異在於一澄澈一壯闊,一靜一動,情感表達就有寧靜平和與壯懷激烈之別﹔人之異在於一寫曹操一寫周瑜,功業一敗一成,折射出人生悲意與功績猶存之慨﹔情之異在於《赤壁賦》呈現了智者的通達超脫,超然物外,《念奴嬌》則表達了用世不得的悲慨,最后釋懷的曠達。循此差異,可以看到蘇軾思想的不同側面,見識一個豐富、矛盾、立體的蘇軾。這樣在細讀中比較,可以提高文本解讀能力,進而破解“刷題”的泛濫化現象。

   (作者:時劍波,系正高級教師、浙江省寧波中學學術委員會文科主任)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