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今年6月6日是第28個全國“愛眼日”,活動主題為“關注普遍的眼健康”,眼科專家建議著重關注兒童青少年等重點人群——

青少年近視,該如何防治?

2023年06月03日08:2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青少年近視,該如何防治?

王彥博目前在雲南省昆明市的一所小學讀三年級。每半年,父親王宇都會帶孩子到醫院做一次視力檢查。“上一次去做檢查時,醫生就提醒說孩子的遠視儲備已經接近臨界值,要引起重視,沒想到孩子的視力真的下降了。”王宇說。

在北京兒童醫院眼科門診,雖未到暑期,但前來驗光檢查的孩子已將檢查室擠得滿滿當當。他們大多戴著眼鏡,其中,最大的15歲,最小的才6歲。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當下青少年近視的人越來越多,總體上呈現“小、高、深”特點——年齡越來越小,發病率越來越高,度數越來越深。據國家衛健委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其中6歲兒童為14.3%,小學生為35.6%,初中生為71.1%,高中生為80.5%。

青少年近視高發,如何踩住“剎車”?已成為全社會必須答好的一道題。

用眼壓力越來越大

楊俊寧是北京市西城區某小學四年級學生,兩年前發現近視,如今已有300度。

“早起先做一頁習題再去上學,晚上臨睡還在默寫生詞。用眼太多,玩耍太少,孩子的眼睛哪裡休息得過來?”俊寧爸爸楊先生不無感慨。但媽媽馮女士不以為意:“有幾個學生不近視?現在技術這麼成熟,高考完做個手術不就得了。”

的確,經過高考洗禮還沒有近視的學生是少數。

“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位居高位,近視防控形勢嚴峻。”在眼視光學和視覺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瞿佳看來,導致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學生學習壓力大導致用眼強度較大﹔二是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時間不夠,日照不足,易引起近視發生發展﹔三是電子產品使用過度﹔四是部分家長對孩子視力矯正和控制不夠重視,尤其對高度近視的危害認識不足。

“近視的危害很多,如果不加以控制,白內障、青光眼等眾多並發症發病率就會增高,尤其是發展成為高度近視后易導致近視性黃斑病變、視網膜脫離等,嚴重時還會導致失明。”瞿佳特別提醒,“近視激光手術通過切削角膜將近視度數降低或消除,但近視所造成的眼底視網膜以及玻璃體的改變或者病變風險依然存在,高度近視可能會發生的各種病變風險並不會因此減少。”

不少老師和家長反饋,“雙減”之后,許多中小學開展了托管服務,但在這段被延長的在校時間裡,學生們大多也是在做作業,或者由不同學科的老師現場輔導。

“相當於學生在教室裡待得更久了。原本下午5點放學,現在變成了5點40,6點20又開始晚自習,吃晚飯的時間都很緊張。”重慶某中學初三年級語文教師彭女士告訴記者,“現在課外班雖然少了,但學生的在校時間反而變長了,用眼壓力其實是加大了。”

那麼,在學習壓力沒那麼大的農村地區,孩子的近視情況又如何?

浙江大學附屬二院眼科中心視光中心主任倪海龍告訴記者,這些年,他多次去往雲南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偏遠地區做科普,據他所見,農村兒童的近視情況同樣令人擔憂。

“偏遠地區的小朋友許多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身邊,老人又缺乏科學用眼常識,他們對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不受限制,而且還不能保証定期檢查視力。”倪海龍建議,加大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推廣近視防控知識的科普宣傳力度。“一邊是比城市更高的近視增長率,一邊是不超過30%的配鏡率,鄉村兒童近視發病早、進展快、干預差,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應對。”

健康用眼,這些習慣不能少

“航空班首先要視力好,這是對飛行員的基本要求,我們班49個同學,目前隻有1個近視的。”邵啟耘是河南省實驗中學航空15班的學生。為了順利通過招飛體檢,他對視力保護極其看重。

“上午大課間繞操場跑3圈,下午大課間做陽光亮眼操,晚自習課間還要做反轉拍練習。我們每周還有一次專門的體能訓練。班主任轉班時也經常提醒我們坐直一點,別離課桌太近。”邵啟耘告訴記者,他們每年會有2至3次的系統眼部檢查。

“前不久,83名航空班畢業生參加了高考前的招飛體檢,絕大多數順利通過。”河南省實驗中學航空班年級長黃穎告訴記者,飛行員的體檢全面且嚴格,但學生因近視問題導致不能通過的情況非常少。

“學校專門成立了近視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從教學、后勤、體育、醫療等多方面開展工作,衛生站對各年級學生的視力健康狀況進行了詳細統計並建立電子檔案。”據河南省實驗中學科教辦主任夏超生介紹,“航空班教室安裝的專用護眼燈現已在全校普及,大課間的跑操、眼保健操也全部常態化進行。此外,學校每學期都有近視防控宣傳教育月活動,通過主題班會提醒學生科學用眼。”

如何在忙碌的學業中兼顧學生的用眼健康?航空班的做法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啟示一:想方設法湊足2小時戶外運動時間。

“我們一般提倡兒童青少年每天戶外運動時間不低於2個小時,這樣才能有效防控近視的發生發展。”可這2個小時怎麼實現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博士生導師張豐菊介紹,可以由每天一節45分鐘的體育課或集體課間操、加上若干課間10分鐘來組成,老師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下課后走出教室。

“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后托管形式,組織更多的體育賽事、藝術活動、科技活動、特色社團活動等,不要因為安全等原因把學生‘圈’在教室內。”瞿佳認為,體育課也應該按照課程標准達到規定的活動強度,為學生培養起1至2項體育技能,幫助他們養成終身鍛煉的好習慣。

啟示二:定期檢查視力,嚴防高度近視。

你是怎麼發現孩子近視的?採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家長的回答是以“那天”“有一次”講起,偶然發現孩子“快趴在電視上了”“瞇眼睛、拉眼角”才意識到孩子可能近視了。

“孩子的視力發育是一個從遠視過渡到正視,再到近視的過程。預防近視的關鍵是家長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遠視儲備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上小學后,孩子遠視儲備消耗速度會加快,因此,從孩子3歲起,家長就要帶他們去醫院建立屈光發育檔案,定期檢查視力。”張豐菊說。

“通過視力檢查,如發現調節性近視(俗稱假性近視),通過散瞳驗光即可消除﹔如發現是早期近視,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用眼行為監測,防止近視快速增長導致高度近視或病理性損害。”張豐菊特別提醒,還應當注意孩子的屈光狀態,尤其是9歲以下的孩子,要注意是否存在弱視的可能。

啟示三:改善學習照明條件,養成健康用眼習慣。

近年來,許多學校逐步改善了教室的照明條件,防藍光、防眩光、防頻閃的LED燈解決了傳統熒光燈陰雨天光照不足、電壓不穩時閃爍不定的問題,從黑板到課桌的光照度和光線均勻度有了很大改善。

不同於硬件改善的一次性投入,用眼習慣的培養需要久久為功。張豐菊說,老師和家長要督促孩子養成科學的用眼習慣,這樣能最大限度起到保護視力的作用。“首先是讀寫姿勢,大家都知道要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原則﹔其次是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每20分鐘用眼后,遠眺5米以外20秒以上﹔再次是讀寫環境的選擇,避免在陽光直射、昏暗、晃動的環境中看書。此外,一定要保証充足的睡眠時間。”

防控無神器,打好“組合拳”

家裡有個“小眼鏡”,父母常是一肚子苦水。

隨著近視防控領域理論與技術的進步,眾多新技術新產品爭相面世。面臨更多選擇的同時,高昂的價格、“薛定諤”的療效、充斥網絡的海量資訊都讓家長感到迷茫。

“近視防控的手段有光學,有藥物,還有行為干預。藥物手段承載了家長主要期待,可惜滴一滴就能治愈近視的神奇藥水至今還不存在。”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視光學組組長呂帆說,“低濃度的阿托品是目前防控近視唯一被証明有效的藥物,其有效性跟單光眼鏡相比在28%到60%之間,這個數字跨度很大,可見因人而異。”

一個孩子適不適合使用低濃度阿托品,需要專業醫生根據其自身特點及家長的監護能力作出決定。呂帆說:“在使用低濃度阿托品用於近視防控的共識研究中,年齡是最受關注的問題。我們在專家共識裡提出,4歲以上的兒童才可以使用,由於小齡兒童的感知能力不夠強,用藥時需要家長加強監控,醫生也要增加隨訪頻率。”

除了藥物干預,可以晚上戴、白天摘的角膜塑形鏡(俗稱OK鏡)與外觀平平無奇卻可以起到控制近視發展的離焦鏡是光學手段中的兩個“重量級選手”。角膜塑形鏡不妨礙運動、不影響美觀,離焦鏡則佩戴方便,但二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爭議頗多。

“角膜塑形鏡並非直接接觸和摩擦角膜,而是借助眼瞼對角膜的壓力,利用淚液層產生的流體力學來幫助角膜塑形。”在山西省醫師協會視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賈丁看來,安全性是相對的,隻有合理規范地使用,才能確保角膜塑形鏡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所謂合理規范,就是要到正規的診療機構去驗配,使用時注意衛生,做好鏡片的清潔護理,並嚴格做到定期復診,有特殊情況隨時就診。”

“並非所有的離焦鏡片都有很好的近視防控效果。目前在臨床上發現微透鏡設計的離焦鏡片控制效果比較好。臨床上影響離焦鏡佩戴效果的關鍵因素是佩戴時長,隻有全天戴才能達到較好的控制效果。”廣東省醫院協會常務委員張曉曉表示,從現有數據來看,離焦鏡片和角膜塑形鏡的控制效果非常接近,一般來說,8歲以上的小朋友才能佩戴角膜塑形鏡,其鏡片對小朋友的衛生習慣要求更高。

“盡管臨床有許多近視矯正控制手段,但這些手段都有各自的適應証、潛在副作用或局限性,並且會形成持續的投入負擔。”倪海龍說,“對於控制近視而言,沒有單一神器和神藥,要在用眼習慣、光學手段、藥物之間作個性化評估,打好組合拳。”

(記者 陳 煜)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