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李美幸創新思政教學

課堂越鮮活,學生越解渴(解碼·思政課怎麼講)

本報記者  強郁文
2022年06月20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李美幸在講課。
  本報記者 強郁文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無論是以課題研討、校園調研等方式提升課堂參與率,還是將講台搬到雲端,探索教學新形式,廣大教師隊伍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積極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打磨出越來越多讓學生聽起來能“解渴”、學起來引“共鳴”、品起來增“回味”的高品質思政課。今起,“解碼·思政課怎麼講”欄目走近高校思政課教師,關注他們在教學一線育人育心的新探索。

  ——編 者 

  

  國際形勢、大學生戀愛觀、婦女權益保護……“全是社會熱門話題!”收到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李美幸發來的匯報課題,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學生向娟很驚喜。

  10人一組,自主選擇題目,分工合作﹔一節課,15分鐘用來匯報展示,15分鐘交流互動,最后15分鐘老師點評,這是李美幸給同學們上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必修課課堂。

  師生充分交流

  探討社會熱點

  “同樣一天工作12個小時,為什麼沒有‘666工作制’?”“996工作制”主題小組展示一結束,匯報人王晨飛就被一名哲學學院的同學問住了。學通信工程的王晨飛,從未想過還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問題。

  討論不止於此。來自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同學說,既然企業和市場有需求,那就應該有相應的勞動力供給﹔社會學院的同學馬上用倫理學反駁,還列舉法條作補充。

  “實際上,這個問題涉及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依法治國。”李美幸說,思政課要注重講理論,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問題——探討時事熱點的過程,就是在運用理論分析實際。

  在李美幸看來,好課堂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創造。新學期第一節課,主要讓學生提選題﹔第二節課,學生從大量選題中挑選題目並找到合作伙伴﹔第三節課,就是課堂匯報討論。

  “同學們討論得非常熱烈。大家都很投入。”王晨飛說,大家的討論從課上延續到了課后,在課程微信群裡,話題交流經常持續幾個小時。

  良好的課堂氛圍離不開老師引導。“面對熱點話題,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思考與困惑,要主動去回應。思政課不能遇到問題就繞著走。”李美幸說。

  因為講課生動鮮活,李美幸收獲不少“粉絲”。如今,他手機通訊錄裡有上千名學生,他習慣了每天翻看新聞和朋友圈,了解學生們在關注什麼話題。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生王語馨的幾門必修思政課都選了李美幸老師的課。一次關於“大學生戀愛觀”的小組匯報令她印象深刻。小組成員在校園裡發放了幾百份問卷,對每個問題做詳細分析,許多結論超出大家預料。看著大屏幕上的數據,王語馨第一次開始認真思考關於成長的問題。

  打磨課程內容

  拓寬教學視野

  剛當老師那會兒,李美幸喜歡“滿堂灌”,“反正是必修課,我講什麼,學生聽什麼。”然而,這樣的思政課上了一段時間,效果不佳。

  李美幸發現,同學們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課程作業、社團活動或者電子產品所吸引,有人“來了不聽”。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其他高校有老師嘗試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結果學生們各說各的,效果也不好。

  “如果隻追求即時效果,課堂看似熱鬧,卻無法起到教學作用。”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羅永寬認為,思政課應該培養批判性思維,把學生從認知慣性裡“拉”出來,真正體會到理論的魅力。

  為了改進教學,學院曾組織一批思政課教師到上海、南京、長春等地高校調研,取長補短。回來后,羅永寬一直在思考,怎樣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師資優勢,辦出有特色的思政課?

  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率先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此后,武漢大學抓住時機,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

  思政課內容包羅萬象,專業性強。針對這點,武漢大學決定“開門辦思政”:文藝觀讓文學院老師來講,法治思想讓法學院老師來講,健康中國戰略讓基礎醫學院老師來講……今年起,學校12個學院的120多名教師,分講思政課的15個專題。

  羅永寬把各學院老師聚在一起集體備課的過程稱為“磨”課,有的專業課老師先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進行了多輪交流,再到集體備課環節上“華山論劍”,打磨課程內容。就這樣,學科間的互動碰撞出思維火花。

  專業課老師的講課方式,也給了思政課教師不少啟發。李美幸發現,經濟與管理學院老師擅長用提問的方式啟迪學生思考,效果不錯﹔國家網絡安全學院老師採用案例式教學,很接地氣。專業課老師走上思政課堂,不僅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還提升了學生的積極性。如今,在向娟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課表上,李美幸由“主講教師”變成“助課教師”。每次上完課,向娟都會期待,“下次是哪位老師來講呢?”

  利用高新技術

  提升課堂趣味

  最后一堂思政課,向娟拿出手機掃描大屏幕上的二維碼,“課程評價問卷”頁面跳了出來。

  這是馬克思主義學院專門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定制的問卷,同學們會對每名主講教師的專業水平、授課方式打分。問卷的最后一個問題是:你覺得這位老師有趣嗎?

  在武漢大學,這是思政課重要的評價標准之一。李美幸說,這很大程度上來自新技術的“倒逼”。

  2015年,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始探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錄制思政課慕課。課本上的基礎內容,學生已經在實體課堂聽過一遍,“炒冷飯”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李美幸意識到,必須打破教材的章節界限,對內容進行再整合,融入課本之外的知識。

  第一版慕課錄制好后,學生普遍反映有些枯燥,希望增加互動性。於是,新版慕課改成一名老師配一名搭檔,兩人一問一答,用對辯的方式講解知識點。

  不只是慕課。為了讓課堂更有趣,“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師盧勇結合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戴上VR眼鏡沉浸式學黨史﹔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陳武策劃了圓桌談話系列視頻,成為受學生喜愛的“網紅課”。

  李美幸說,“有趣”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有所收獲,為學生留下知識。

  他回憶,不久前在食堂吃飯,一名學生走上來跟他打招呼。原來,這名學生本科時上過李美幸的思政課,如今正在攻讀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的博士學位。時隔多年,他仍清楚地記得,李老師在課上講過新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奮斗故事。

  “沒想到,現在我也是一名科研人員了。”這名學生說。李美幸拍拍他的肩膀,感慨萬分:“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思政課能成為讓同學們終身受益的課。”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0日 14 版)
(責編:孫競、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