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思政課要做“新”文章

2021年09月21日08:1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思政課要做“新”文章

【一線探索】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也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辦好思政課,協同育人是支撐,改革創新是重點。要引領多方協同育人,積極建構家庭、學校、社會多方協同的育人機制,在全員參與、全過程貫穿、全方位協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運用新方法、新思想、新路徑,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實現育人效應的最大化。

家長啟蒙要有新方法

家庭教育是最基礎、最持久的啟蒙教育。辦好思政課,家長不能缺席。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任人生導師,對孩子的成長與人格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地幫助學生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是作為家長的職責與義務所在,關系著學生的終身發展,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存在著嚴重的家校社教育價值分裂問題。須知,真正的教育從來不只是學校單方面的職責,而是家校社共育的良性互補。

立德樹人,家庭教育是起點。家長在育人過程中要講究方式方法,發揮好啟蒙引領的作用,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理性地幫助學生確定成長目標,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適時溝通、適度關心、適當妥協來解決學生的成長教育問題。樹立良好的家風文化,通過沉浸式的引導使每一個個體成為合格的家庭成員。注重家風文化的建設也是弘揚家國一體的文化特征,使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愛家之心、愛人之情、愛國之感。

同時,家長要轉變育人理念,從支持與配合轉變為積極參與到學校的教育工作之中,教育部門應在各地各校中成立家長委員會,開展定期的線上研討或線下學習,家長要積極參與到“家教講堂”“家風培訓”等課程中,形成“家校”一致的教育行動。

學校協同要有新思想

學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辦好思政課,要發揮協同效應。在傳統教育背景下,單一的校園管理體系已經不再適應於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將學校教育積極地融合到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之中,密切合作、協同發展,才是實現教育的理想境界。家校社協同的關鍵就是要培養社會所需要之“人”,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全面和諧發展之人。

首先,要完善思政課程體系,將優秀的示范思政課程適度地擴展到家庭、課堂、社會等公共平台之中。統籌好、規劃好校內外的共育實踐,使學校教育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要創新課堂教學,思政課不是簡單地“思政”與課程的疊加,而是在教學方法、教育內容和教育理念上採用討論式、情景式、鑒賞式等多元化的授課方式,保持課堂教學的鮮活性,將理論引導作為基礎,讓學生知國史、懂國情,關注社會治理﹔有理想、明大德、爭做時代新人。思政課應全面提升教學的創新性、高階性與挑戰度,拒絕“無用課”“水課”。增強文化自信,完善課程質量保障機制,全面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

其次,要拓寬教育形式。要善用現實題材和生動故事講好思政課,幫助學生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增進學生們對當代中國發展道路的文化自信。堅持與時俱進,有效敏銳地運用社會時事、國家大事適時地開展思政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將優秀企業文化與社會資源通過公共服務的方式引入學校教育,激發師生的價值共識,營造良好的思政氛圍。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於教師。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主力軍,是學校教育的主體,更是家庭教育的指導者。要培養教師家校社共育意識和指導能力,定期地邀請企業家、教育家、家長委員會等社會各界優秀代表組織開展專題講座與培訓沙龍,豐富育人的內容和形態,充分發揮家校社在多維度視角中進行協同育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要強化師德師風建設,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堅持以價值引領和服務社會為己任,鑽研教學,時刻關注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尊重學生的個體性與生動性,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利用多方位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以達到育人的完整性,培養學生具備能動性的德育主體,提升審美,擁有真善美的理想人格。

社會實踐要有新路徑

社會實踐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環節,思政課,社會要勇擔當,實踐要有新路徑。要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讓思政課與現實相連、與時代同頻共振,引導學生將人生理想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之中,立鴻鵠之志,做時代的奮斗者。

當前,重視思政教育成為全社會最為關注的主題之一,但對於學生的社會教育來說,還存在著教育資源整合不明顯、主體力量不清晰的局限性,尤其是思政教育。學生很難找到持續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也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良影響。社會教育是一種活的教育,是育人的最后主力軍,高質量的家校社合作需要整合全社會的教育力量,培養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社會教育首先需要通過國家制定法律法規來營造整個社會教育大氣候的良好氛圍,良好的社會風氣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還能提高公民的綜合素質,激發公民入主流、樹大德、有大志,增強公民的文化自信。

其次,要鼓勵更多的社會機構向學校和家庭延伸,加強各個機構的思政教育學習,包括政府機關、社會組織,以及公共服務機構,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通過校社合作,使相關人員在學校中進行相應的培訓,推動教育工作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同時,社會應當加大提供服務資源的力度,建立高效溝通的信息服務平台,及時更新就業信息,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隻有在實踐的方式中,學生才能獲取真知,錘煉堅強意志,塑造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踏實肯干、認真務實的人生態度。

最后,要充分發揮好現代科技技術的滲透作用,發揮在線教育的深度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營造人人能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的良好氛圍,保障全社會都能資源共享教育的優秀成果。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教育的時效性不斷增強,激發個人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個人學習發展的最大化。隻有將多種學習新方式、多種育新格局深度融合起來,在“新”字下功夫,才能切實把思政課上好,將育人工作落到實處。

(作者:黃艷,系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胡永新,系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吳楠、宋鶴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