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英國的康納先生在講解清行宮遺址導覽標識外文翻譯。 本報記者 魏志陽 攝
昨天上午,西湖孤山放鶴亭,來了兩位特殊的英國客人。
與一旁手持單反談笑風生的外籍游客不同,這對年過半百的夫妻,注意力集中在亭前寫有景點介紹的導覽標識牌上。康納夫婦將與包括浙江大學在內的6所高校的翻譯專家一起,研討西湖景區標識牌外文翻譯標准。
研討會為期一周,將涉及景點名的音譯和意譯、朝代及年號的翻譯、西湖十景的翻譯、背景知識的增減等。景區將根據專家意見和建議,對景區內各類標識牌的英文翻譯進行“統一規范升級”。此外,景區計劃制定一套認可度高、符合景區實際的翻譯標准——《西湖景區導覽標識手冊》,作為今后標識牌外文翻譯的權威依據。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康納夫婦曾在浙江農業大學執教,從事歷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教育及研究。兩人對杭州和西湖充滿了喜愛。尤其是康納先生,曾用鏡頭記錄下大量上世紀80年代老杭州的畫面。
這次以專家身份來到西湖,不得不說是一種緣分。原來,兩人回國后仍關注著這座城市的發展,他們專程委托在杭友人,向景區傳達了關於外文翻譯標識牌的建議與困惑。恰逢景區啟動標識牌全面普查和外文翻譯勘誤工作,獲悉兩位學者的中肯建議,景區邀請這對夫妻檔學者,以外國人的獨特視角,為勘誤工作“把脈問診”。
一個上午下來,康納夫婦先后來到岳廟、放鶴亭、中山公園、平湖秋月等景點。“這幾處的翻譯都沒有問題,像我們這樣的外國人看完之后,都能很好地了解這些景點的歷史和故事。”
不過,康納先生也提了一個建議:“以清代行宮遺址為例,我個人的意見是可以分三部分來標識景點:一行中文、一行拼音、一行英文解釋。加上拼音,外國游客可以根據拼音的發音來問路,對方也容易理解。如果標識牌的內容有限,可以考慮標明中文名和拼音,再在括號內寫明簡單的翻譯,比如說明這是宮殿、橋還是亭子。”
浙江大學翻譯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國家特級導游陳剛,是參與研討的6位國內專家之一。陳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參與景區標識牌翻譯工作,眾所周知的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等翻譯,皆出自他的筆下。
陳教授對《西湖景區導覽標識手冊》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對於靈活度不高、約定俗成的景點翻譯,可以考慮統一翻譯版本。不過從專業的旅游翻譯角度來說,個別歷史涵義、中文名稱相對特殊的翻譯,不妨在確保沒有語法硬傷的情況下,保留幾種不同翻譯方式,以便進行多元化的文化交流。”
據悉,此次導覽標識牌勘誤的具體范圍,包括景區各公園(景點)導游牌、指路牌、景點介紹牌、提示牌等﹔博物館、紀念館等外文標識(包括內部陳設)﹔公安(交警)、市政、公交等單位設置的公共信息標牌、路牌。- 裘晟佳 陳志華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