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游學作業——帶著小紙人去旅行。
媽媽在武校的宿舍裡修理破紗窗。
如今,“虎媽”、“狼爸”一類的家長層出不窮,教育方式在中國家長中似乎出現了兩個極端,有的一味地寵溺夸贊,有的則標榜“棍棒底下出才子”。追訪美國三兄弟在中國一個多月的游學之旅,媽媽葉塞尼亞的種種做法好像也有“狼媽”之嫌:家境富裕,卻讓孩子們睡蒸籠一般的宿舍,頓頓面條,涼水沖澡,學武術摔得渾身是傷……這是為了鍛煉孩子意志故意給他們找罪受嗎?葉塞尼亞並不這麼想,對她和他們一家來說,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方式,她的口頭語是:“很艱苦,但是很有意思!”讓孩子們經歷各種生活,各種環境,這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樂趣。然而,她的想法在中國卻屢屢碰壁,這讓她有點迷茫,而這正反映了兩種教育理念的碰撞。
尋找寄宿家庭
北京家長無人應
葉塞尼亞帶領三個兒子的中國游學之旅進行了一個多月,從上海輾轉河南,最后一站是北京,本來他們打算在什剎海體育學校繼續學習一段時間的武術,卻因為在北京沒有找到合適的寄宿家庭而不得已取消了這個計劃。
記者一直幫助葉塞尼亞在微博上尋找寄宿家庭,從中發現了中外家長觀念的差異。
一聽說是三個美國男孩尋找在北京寄宿的家庭,很多家長都表示了很大的興趣,紛紛詢問具體情況,但最終卻沒有一家真正把他們接進家門。他們的顧慮是:“三個孩子住在家裡,起碼要給他們單獨的房間或者一個比較大的房間,准備三張床,照顧好他們的飲食起居。”不少家長覺得自家條件不夠好、地方不夠大而打消了這個念頭。
實際上,葉塞尼亞和孩子們對寄宿條件的要求非常低,“孩子們可以睡客廳,睡沙發,打地鋪,這些我們都嘗試過,甚至以前我們還在人家院子裡搭帳篷寄宿,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落腳的地方,孩子們生活都完全可以自理,並不需要特別的照顧。”
和中國孩子出國游學動輒住五星級酒店不同,葉塞尼亞帶著三個兒子在世界各地旅行,幾乎從來沒有住過酒店,對她來說,全世界的五星級酒店都是一個模樣,有什麼意思呢?寄宿家庭、學校宿舍這些地方是他們的首選,在這些地方能迅速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結交新朋友,這些正是旅行最大的樂趣。河南武術學校的宿舍並不是他們住過的最簡陋的地方,在媽媽的帶領下,孩子們已經習慣於自己動手,因陋就簡,打理好自己的生活。
不求安逸享受
異域生活苦為樂
葉塞尼亞告訴記者,她一直酷愛旅行,有了三個兒子之后,帶著他們走世界更成了一家人的興趣。她的丈夫斯蒂文畢業於哈佛醫學院,現在是資深兒科專家,收入不菲,他們有條件享受相當奢侈的生活,但是她和孩子們選擇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當我丈夫在加利福尼亞工作時,我自己帶著三個幼小的孩子生活在千裡之外的哥斯達黎加海邊。每天要騎著馬去市場上買菜,塵土飛揚。左邊挎個大兜兜著Kekoa,右邊挎個小兜兜著Kikko,Nakai坐在我前面,最前面還得留點兒地方放菜。家裡沒有冰箱,沒有電視,吼猴在窗外叫個不停,半米長的大蜥蜴在鐵皮房頂上跑來跑去,有時好幾隻在上面打架,可吵了!”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她說:“異域生活很艱苦,但是真的非常有意思!”
她講到2008年初到北京的時候,她和孩子們都不會說漢語,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會省很多力氣,但她卻打算把孩子送到普通的小學和幼兒園。“來中國卻要上國際學校,天天說英語,那還有什麼意思!”當時,他們全家五口人掌握的中文全加在一塊,也不過三個:“你好”、“謝謝”和“美國人”,葉塞尼亞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三個孩子很快適應了中國的生活,並學了一口流利的漢語。
在新西蘭,他們經常到森林裡露營,搭帳篷的任務是三個孩子獨立完成的。“他們大了,應該幫大人做些事情。”葉塞尼亞說。撤離的時候,行李裝進大包后,爸爸爬上車頂,讓孩子們把那些大包舉給他。這幾個包都挺重,不過孩子們喊著號子還是一個一個地舉了上去。最后隻剩下最重的那個,他們使出吃奶的勁兒隻能抬離地面。三個孩子站在那裡商量了一陣兒,改變了策略:他們先合力把那個大包抬起來,然后老二老三咬著牙撐住,老大爬到下面,在弟弟們的幫助下,先是用背然后用肩把大包一點一點地頂起來。最后這三個小家伙居然成功地把如此重的大家伙舉了上去!
三個半人照顧一個嬰兒
為什麼還會喊累
這些故事對中國家長來說,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中國家長的故事,對葉塞尼亞來說,也同樣不可思議。“有一次我去一個朋友家,她的孩子兩個半月了。她不用上班,還雇了個保姆,她媽也搬來幫忙,我看她老公一下班就忙著給孩子換尿布洗奶瓶。可三個半人一起照顧一個嬰兒,怎麼所有的人還都說累得要命呢?在哥斯達黎加,我一個人照顧三個兒子,還有時間在網上自學高級護理課程呢!”
葉塞尼亞說,在北京生活的時候,“小心”和“穿衣服”是他們一家人最先聽懂的中文。他們在湖邊散步時,每次都有N個中國人好心地對她說:“讓孩子小心點兒,多危險啊!”才智的老師打過三次電話,說“讓才智媽媽多給孩子穿點衣服!”葉塞尼亞聽到這些總是一臉茫然。
葉塞尼亞對教育孩子有自己的原則,她認為,隻要不傷及甚至是不明顯傷及自己或者他人,就不要去約束。葉塞尼亞很喜歡從前那個愛和孩子們瘋玩的加拿大籍“男阿姨”喬,對那個在國人看來非常盡職盡責的中國保姆則頗有微詞:“她老是對孩子們喊‘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弄得孩子們都不知道該做什麼!”她也很委屈:“為什麼中國公園的管理人員不讓我的孩子們爬樹。他們是孩子,是男孩子,應該讓他們高高興興地玩兒!”
美國孩子的自由有時候也到了在中國人看來簡直是“禍害”的地步。在公共場所亂跑亂跳,滿地打滾。在家裡,哪怕隻有10分鐘玩耍時間,他們也要把幾大箱子的玩具抬出來,全部倒在客廳地上。父母不嫌亂,但事后他們必須自己收拾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美國家長毫不含糊的!
雖然經常對孩子的“胡作非為”視而不見,但葉塞尼亞非常重視的一點,那就是孩子的禮貌!孩子們如果直接說:“給我一杯酸奶”,“我有一個問題”,家長總會嚴肅地、一字一頓地說:“請給我一杯……”,“對不起,我有一個……”孩子馬上明白犯了錯誤,於是加上“禮貌用語”重復一遍。
帶著一點迷茫和遺憾,沒能在什剎海體校學習武術,葉塞尼亞和她的三個兒子離開了中國,結束了他們的游學之旅。(張鵬 孫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