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强化待遇权益保障 激发青年教师活力

韩杰才
2025年11月05日16:01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近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全面发展作出工作部署。为深入解读意见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多位高校书记校长与专家学者,围绕文件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畅谈学习体会,分享落实思路。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之一是“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关键力量。根据教师成长发展规律,青年教师处于职业生涯起步期和关键成长期,面临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生活成本高、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等多重挑战。如何让青年教师“留得住”“干得好”“有奔头”,不仅关乎青年教师个人发展,也直接影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从制度层面强化其待遇权益保障,既是回应青年教师群体核心关切、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的务实之举,也是筑牢教育强国根基的关键支撑。近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营造潜心教学科研环境”,明确提出要“强化待遇权益保障”,并直面青年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薪酬激励、减负松绑、住房支持、身心健康等多个维度系统施策,体现了国家对青年教师群体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作为政策落实主体,高校唯有以政策为引领、以实践为根基,切实推动相关政策落地,方能构建高水平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构建有竞争力的激励体系

薪酬是吸引青年教师并让其安心工作的基础条件之一。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增强职业吸引力、稳定师资队伍的重要基础。《意见》提出“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高校薪酬分配自主权,支持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分配方式”,旨在打破“大锅饭”模式,推动薪酬分配向“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转变。

薪酬制度改革需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薪酬激励模式。一是推行绩效奖励多元化,提高奖励性绩效的占比,突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鼓励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中勇挑重担。二是拓展其他收入渠道,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等,依法依规享受收益分成。三是扩大二级单位分配自主权,鼓励教学实体结合自身实际与学科特色,制定各单位的教学科研业绩评价与绩效分配实施细则。

哈工大自2023年起全面启动薪酬优化改革,将教师薪酬分为月度薪酬和年度薪酬。学校依据教师基本工作量完成情况核拨薪酬,学院同步制定具体的薪酬分配细则;月度薪酬主要依据当年基本工作量完成情况发放,年终薪酬则根据超额工作量和关键业绩完成情况发放,实行“多劳多得、上不封顶”的原则。对于高水平的长聘岗教师,保障其60%的薪酬,以支持其专心致志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新引进青年教师,实施1—3年保护机制,期间减免基本工作量考核,帮助其平稳过渡、安心发展。对从事基础性研究的青年教师,实行长周期考核机制,营造潜心基础研究的良好环境。

减轻非教学科研负担,让青年教师回归学术本真

《意见》明确要求“减少安排青年教师从事一般行政事务性工作”,释放学术生产力,为广大青年教师创造崭露头角机会、拓展成长发展通道。

技术赋能与协同治理是减轻行政性事务负担、回归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一是精简行政流程,如建立师生服务大厅,解决师生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功能分散、查找烦琐、流程复杂”等问题,实现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等各类事项“一站式”服务。二是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通过智慧服务平台实现事项线上办理,同时通过数据共享和智能填报系统,减少重复性表格填写,利用线上批阅等减轻材料报送负担,提升事务办理效率。三是建立专业支撑体系,各学院配备专职行政助理、教学、科研秘书,协助青年教师处理报销、会议组织、材料报送等事务性工作。

为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科研负担,哈工大全面深化校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打造了一站式师生服务大厅,集成22个职能部门、540余项的校务服务,实现事务“一站式办理”,师生满意度连续五年达到99.8%。强化智慧校园建设,升级门户平台和哈工大APP,将原来线下办理的上百项业务整合到线上,实现了线上反馈、审批和全过程监督。建立“横纵向结合”的校院两级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对一服务”,进行政策解读、待遇落实、人文关怀等全方位发展指导和全链条个性服务,充分将青年教师从烦琐事务中解脱出来。

保障住房等生活实际,打造安居乐业的后方环境

安居才能乐业,住房保障直接关系到青年教师的职业选择和长期发展意愿。2024年底,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今年《意见》又进一步强调“将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这是国家层面对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的制度性回应。

高校应积极借助当地保障房政策和省市人才政策,为青年教师配租省市级人才公寓,协助青年教师申领租房补贴、购房补贴或安家费落实,并在学校层面不断探索完善校内周转房动态管理机制,优先保障新进青年教师基本居住需求。通过校地协同,充分整合资源,逐步构建“租、补、售”多层次支持体系,切实缓解青年教师住房压力。

为满足学校教师的住房需求,哈工大在校园周边新建学校历史上规模最大2700余套的人才公寓生态栖息地“工大嘉园”,并配套建设了商超、生活服务、休闲餐饮、运动健身、科创办公等设施,全方位满足青年教师科研、学习、生活、消费、娱乐的一站式需求,这不仅显著提升了教师的生活质量,也极大增强了高校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为构建稳定、可持续的青年人才发展生态提供了坚实支撑。

关注身心健康,提升职业幸福感与归属感

《意见》强调“关注身心健康,定期组织体检,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丰富文体活动”,体现了对青年教师的全面关怀。

高校可在学校医院或定点医院的协助下,基于定期体检,构建“体检-提醒-跟踪-服务”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通过健康追踪服务提升青年教师健康意识,促进其体质健康。依托心理服务中心,为青年教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等主题讲座,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充分发挥工会等群团组织纽带作用,组织联谊、学术沙龙、户外拓展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青年教师间的交流与融合。

哈工大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健康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师健康状态跟踪服务体系。对教师体检套餐进行提档升级,并对检查项目形成常态化分析,持续提升健康管理服务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定期举办健康讲座、义诊活动,普及疾病预防知识。为青年教师提供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时段的心理咨询服务,开设音乐解压、情绪宣泄等减压工作坊,全力夯实青年教师身心健康基础。

《意见》中关于“强化待遇权益保障”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教师群体的深切关怀。青年教师待遇保障政策的落地,不是简单的福利发放,而是人才生态的系统培育,本质是对高校人才战略的一次重构。当薪酬体系匹配人才价值,当生活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当身心健康得到切实守护,青年教师方能心无旁骛开展工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