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对对联联今古 清吟吟咏咏春秋(新闻里的学问)
 222
222
				 小字号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  | 
|   以“古建筑、古楹联、古树”三古著称的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有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古建筑群面积达25万平方米。古宅多为砖木结构,设计独特,兼具实用与美观,保存有传世楹联305副,内容以修身、持家等为主。图为一名楹联爱好者在大芦村古宅里写对联。 | 
|  | 
| 程章灿著作《对联课》。 | 
近日,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发起的对联征集活动中,00后青年宋珂嘉拔得头筹。今年6月,莫言面对广东惠州百年客家围屋写出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讲的是惠州叶氏家族从河南南阳到吉隆坡发展成就大业,暗赞华侨迁徙奋斗史与中华文化的根系之深广。而宋珂嘉对出的“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借井宿、毕宿、角宿、张宿的星宿意象相呼应,同样寓意家族繁荣、人才辈出。这副对联对偶工整、语意关联,被专家点评为“多年难遇的绝对”。
如何看待年轻人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对联创作有哪些门道?古今有哪些对联趣谈?对此,记者采访了《对联课》一书的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
音韵美学 风雅乐事
记者:一副好对联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要素?
程章灿:对联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讲究字数、句式、内容、韵律对偶,应该经得起细品。认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真正深入理解对联,懂得鉴赏,甚至掌握创作方法,这是一大雅事、乐事。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出了一道对联题,上联“孙行者”,比较理想的答案包括“祖冲之”“胡适之”等。这样一组对联,首先在词性上同类相对,“者”和“之”同为虚字,“孙行者”的“行”和“胡适之”的“适”都具有“去”的动词含义;其次在汉字语音上平仄相对,上联仄收,下联平收;第三在语义用典上显示文化深度;最后在逻辑条理上,上下联之间形成了“正反合”的关系,以实际人物呼应虚拟角色,合起来构成一种对立统一的艺术精品。
记者:平仄是对联创作的重要规则,也是不少人理解的难点。您能否结合简单的例子,拆解平仄基本规律,以及它对对联韵律美感有哪些影响?
程章灿:对联和诗词里讲的四声是“平、上(shǎng)、去、入”。其中上声、去声、入声合称为仄声,读起来音调急促、顿挫;而平声大致和普通话里的阴平(一声)、阳平(二声)对应,读起来音调平缓、悠长。
但普通话里一些读平声的字,比如数字“一”“七”“八”,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入声字,这容易混淆,需要重点记忆。分辨入声字有几个方法:一是学习古代汉语基本知识,可参考《古代汉语》《诗词格律》等书籍;二是结合部分南方方言中保留着的入声发音来分辨;三是利用形声字特点,举一反三找规律。例如岳飞的《满江红》中有多个入声字韵脚——“潇潇雨歇”的“歇”字,和同样以“曷”为声旁的“喝、渴、揭、歇”都是入声字,“壮怀激烈”的“烈”和同样以“列”为声旁的“裂、冽”等也是入声字。
平仄是影响对联、诗词乃至骈文韵律美感的关键因素。只有四声搭配,尤其是平仄相对,才能让对联文字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对联要求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一抑一扬,更有余音绕梁之感。
记者:创作对联时,字词的选择往往需要反复斟酌。这种“炼字”的过程,与诗词创作中的“推敲”有何共通之处?背后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字怎样的特质?
程章灿:对联“炼字”和诗词“推敲”都是为了追求艺术美,一方面是找到最具感染力的字词准确表达思想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严格遵循平仄等声律原则,突出声韵美。
不同于诗词的是,对联字数没有一定之规,篇幅可长可短。短的如6字联“孙行者,胡适之”,甚至4字绝对“容易,色难”;长的如清代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长联,多达180个字,包含若干分句,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长联的句式多样性超越诗词,因此要“炼句”,长短搭配,以使节奏和谐。但也要指出,字数多的对联固然创作难度较大,但并不能以字数多寡作为判断水平高下的首要标准。
既可简洁精炼,也能延展变化——对联的创作空间之大,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妙辞佳句 文脉千年
记者:对联文化在中国传承千年,它的起源与发展和哪些历史文化背景相关?在不同朝代,对联的形式和功能又有哪些演变?
程章灿:对联大致出现在六朝时期,其雏形是当时两人或多人合作的“连句诗”,你一句我一句。唐代以后,对联在文人交往和文学创作中逐渐增多。宋代时,对联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明清时期,亭台楼阁等建筑题联发展成熟,形式多样,上至宫廷贵族,下及平民百姓,在各种场合都会用到对联,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
从文学特点上看,对联的产生和中国文化尤其是中文汉字的特点密切相关。而从实际应用来看,对联和中国礼俗传统相关,因此被认为是社会交往中的“门面”。
记者: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对联。能否为我们赏析一副您印象深刻的对联,解读其精妙之处?
程章灿:清代嘉庆年间的状元姚文田作的一副对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副对联记录于清代联话著作《楹联丛话》,后世流传很广,多位名人都曾书写过,贴在家门口或挂在书房里。
从内容和价值观来看,这副对联传递的理念积极正向,勉励人们积德行善、读书学习,尤其对年轻人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从形式来看,这副对联灵活性、伸缩性强,可根据需要伸缩字数。比如可以压缩成“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甚至进一步压缩成“旧家无非积德,好事还是读书”“旧家积德,好事读书”,核心意思并不改变,依然完整。也可以拓展,变成长联,长短咸宜,意蕴丰厚。
记者: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蕴含着独特的文人雅趣,比如文人之间的“对句”互动。这种雅趣在当代社会是否还有体现?它对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何意义?
程章灿:文人“对句”,在历史上很常见。东晋的陶渊明、唐代很多文人都常与人作连句诗。《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章里,贾政曾说大观园“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引出一场众人题联、比拼才思的雅事。1929年元旦,南京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的七位教授,同游南京鸡鸣寺豁蒙楼。他们每人出一句,另一人对一句,以对偶的方式创作,形成了《豁蒙楼联句》。当代中国民间诗社有时也会组织连句创作,但更多的是大家围绕同一题目、使用不同韵脚分韵创作诗词。
这是文人交往中很风雅的方式,对不出句子的人会很丢面子,因此对联也是中国诗文创作、欣赏和批评的“门面”,能促使人们提升文学素养,同时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传承古趣 续写新篇
记者:近日“00后对出莫言上联获一等奖”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类似这样的现代对联创作活动,是否意味着传统对联文化在当今迎来了新的关注度?
程章灿:这个热点事件中,莫言出的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通顺自然,年轻人对的下联也很工整。这种比较难对的“绝对”从古至今都有,而且历来易受关注。
我自己面向公众讲对联课或者开讲座时,听众里有很多年轻人,甚至不乏中小学生的身影。
日常生活当中,江苏南京“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活动已连续举办十季,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图书馆也曾面向社会征集春联和楹联,将优秀作品悬挂于门柱之上展示。这类活动兼具趣味性和专业性,能够有效促进大众关注和参与,扩大对联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不仅如此,对联文化在当代还有一些新的创新表达形式。比如在传媒领域,一些广告语、宣传词会采用对联形式。我记得央视某套节目用过“有形世界,无限风光”的宣传语,这其实就是一副对仗工整、简洁又有感染力的现代对联。亭台楼阁、园林建筑都可以利用对联来装点。此外,不少文创产品也使用对联元素,印制成书签、笔记本、装饰画等。这些创新能让对联文化走出传统场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贴近大众尤其是年轻人。
所以应该说,对联这种传统文化形式的生命力始终鲜活,爱好对联不分长幼。
记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对联文化的传承可能面临一些挑战。您认为当前对联文化传承的关键是什么?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程章灿:当前大众对对联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要让更多人愿意读、读得懂、写得出对联,不妨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高校和中小学开设对联相关课程,带领学生系统学习;二是各地对联协会提升专业性,更积极地引导大众;三是文化单位持续举办面向社会的对联征集类活动,扩大优秀作品影响力;四是推动创新表达,比如开发对联文创产品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记者:对于想要了解、学习对联创作的普通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您有哪些入门建议?
程章灿:入门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主动接触。如果有机会,尽量参加中学或高校的对联课程进行系统学习。自学者可以从流传广泛、寓意积极的经典对联学起,游览名胜时观察认读对联,逐渐掌握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篆书等对联中常见的字体;二是夯实基础。想要写出好对联,还必须广泛阅读各类古典文学作品,积累语词与文学知识,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人民网+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领导留言板
领导留言板 强国论坛
强国论坛 人民视频
人民视频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少年
人民日报少年 人民网+
人民网+ 手机人民网
手机人民网 领导留言板
领导留言板 人民视频
人民视频 人民智作
人民智作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