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打造校企政命运共同体 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补上“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做出的战略安排。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耕地总量全国第一,总面积为2.579亿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始终是国家粮食安全份量最重的“压舱石”,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索农业创新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农业职业院校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人才与智力支撑是我们要努力践行的时代使命。
65年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始终坚持“立足乡村办学、倾心于农业职业教育、零距离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不更名不去农、不搬迁不进城”,与周边农业市(县)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淀形成了“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先后获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级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建设项目A档专业群建设单位。
学院坚持扎根龙江大地办强农职教育,以校企政共同体建设为突破口,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和模式,实现了院校发展与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跳出“学院”办农职,创新校企政协同发展共同体建设路径和机制,基于系统观,从产业链、专业链、技术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视角,积极探索实践“三区融合五方联动四维融入”校企政协同发展共同体建设路径。学校先后与牡丹江、甘南、宁安等20多个市(县、区、镇、乡)政府建立深度合作,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文化传承四个维度融入,实现院校在为地方服务中良性发展。
组建职教集团,搭建校企政合作发展大平台。学院牵头成立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制度文件,为校企政紧密合作、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学院相关项目曾获教育部立项,共建案例入选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并入选了首批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创新“三级优化六类培养”农学结合、育训并重人才供给模式。学院围绕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基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现代畜牧、绿色食品、农业经济贸易、农业信息技术五大专业群,构建“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群体系,培养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精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一是推进“三级优化”,建立健全专业群动态调整和多元协同机制。深化涉农人才供给侧改革,实现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有效匹配。
二是创新六类“农学结合、育训并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人才供需脱节问题。学院入选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暨村村播工程示范校共建单位。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入推动科教融汇。学院与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联手打造了绿色食品分析检测中心等3个农业类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水稻等4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设施农业等4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成立鑫豆丰大豆联合体等平台,共建科教融合产业学院,围绕种子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等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推广示范,创新了“项目牵动-创新赋能-平台托举-成果落地”运行模式,激发了学院科技创新活力,赋能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双师团队培育和产业升级。
协同攻关,推进科研成果进农家。近几年,联合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方大豆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培育”课题、国家863项目“高产优质抗逆大豆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子课题,立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培育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新品种36个,授权专利77项,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数字化运营管理等平台2个、电商服务平台1个。
协同发展,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以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引导教师深入到农业农村一线科技兴农,成为区域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
协同育人,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由科研专家、工程师、农艺师等组成教学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技术应用创新项目等转化为教学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下一步,学院将锚定龙江乡村振兴、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和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战略,对接龙江“652”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种养加管”专业群融合发展,深入探索中高本一体化培养、校地校企联合育人,持续优化涉农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聚焦种子、黑土地保护等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打造农业应用技术服务高地,为争创农业类高职本科学校奠定基础,为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作者系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聂洪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