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新华网杭州7月30日电(记者余靖静)尽管教育部再三重申“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必须遵照‘四不准’”的原则,但一些学校或明或暗诱导毕业生“炮制”签约的做法还是数年禁而不止。
就业率被注水,危害不言自明。
如何打破“虚假就业率”怪圈,准确评价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浙江等地的实践看,尽快引入具有公信力的独立第三方评价、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务实之举。具体如下:
首先,改变由高校自报就业率的做法。“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做法,在多个领域一再被证明是造假的源头。
其次,改变目前“敲个公章就是就业”的粗糙认定方式。就业时间有先后,质量有高低,毕业生进入的平台、薪水、发展机会、对社会的贡献度也并非总成正比,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甚至是建立专业退出机制,不应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就业率上。
在浙江,受教育部门委托,浙江省教育评估院从2012年起开始承担该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评估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的调查历时较长,数据收集也比较复杂,但分析结果比较科学,高校认可度较高,有的学校甚至愿意自费购买针对本校内部各专业的评估服务。
(来源:新华网)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