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在将孩子从外县又转回南和就读后,作为家长的实验中学教师秦芳(化名——记者注)收到的一纸调令也被收回。之前,在她要将孩子转到县外上学的同时,秦芳接到了河北省南和县教育局的调令——将她从县城调至偏远的乡村任教。
秦芳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对于南和县教育局把教师子女是否在本县就读和教师本人工作岗位关联的做法,她能理解。“这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大局之间的关系吧。教育局也是为了把全县的教育搞好!”
而南和县的另外9位教师对此事的看法则不同。他们在被调离原岗位后,并没有将自己的子女从县外转回本县就读。同时他们还对该县教育局的这一做法提出了质疑。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要求教师子女中小学阶段回本县就读的,并非南和一地。2012年8月,就曾有媒体报道距南和90公里的邯郸市大名县,多名教师也因子女不在本县上学而被调岗。
大名县教育局很快就回应称,在其向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发出了“从我做起,鼓励孩子在大名就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家乡教育发展”的倡议后,没有因此事处理过任何人,没有人因此事被调整或调动工作,也没有将此事与评先评优、晋升职称挂钩。
但记者注意到,还是有网友称:大名县有教师夫妇为此而选择离婚,将孩子协议给了非教师方,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孩子继续在外地上学,而作为教师的家长一方也可免于教育部门的处罚。
子女外县就读 9名教师从县城被调至偏远乡镇
韩真(化名——记者注)至今记得,他的工作岗位被调整与他将上初中的孩子从南和县转至县外一所更好的学校就读,发生在同一天。在这之前,韩真在南和县最好的高中——南和县第一中学已经任教14年。
韩真回忆说,在其工作被调整的前几天,南和一中召开了全体教职工会议。会上,南和县教育局领导宣布了一项规定:凡是教师子女,中小学阶段必须在本县就读。此规定传达后还将子女转学到外地的教师,将被调离原工作单位,到该县较偏远乡村任教,且不能再评职称、评优评先;对于子女之前已经转至县外就读的教师,不调动工作,但不能评职称和评优评先。
记者了解到,南和县其他中小学校也均开会传达了此规定。参会教师回忆:参会的教育局领导介绍说有“红头文件”,但他们并没有看到书面下发的有关文件。
作为规定下达后第一批就被调至乡镇工作的教师,韩真记得:南和县教育局领导和南和一中校领导几次找他们谈话。“对我们说,把孩子转回来就一点事没有,还可以挑班,挑老师;如果不让孩子回本县就读,就要把我们调走。”
最终,随着孩子正式转学到外县,韩真果然接到了一纸调令。“调令上只简单写着‘兹借调韩真老师到你单位’。”他补充说:没有原因。
韩真的新工作岗位是南和县史召乡中心学校——距他所住的南和县县城20余公里。每天上班,他要先坐近70分钟的公交车,再步行20分钟。
记者了解到,南和县为此共调动了9位教师的工作岗位,其中包括两对夫妻。据介绍,4位和韩真一同被调到史召乡工作,其他4位也在较偏远的乡村学校。
有知情者透露:本来还有十几位教师也要被调走,但后来又停止了。同时南和县教育局再次强调,8月20日之前所有在外上学的教师子女都得回本县就读。
教育局:此举意在留住优质生源
在韩真看来,该县教育局出台相关规定,就是“为了控制生源外流,把好学生弄回本县就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南和优秀生源流失的确太多了——好学生都到县外就读去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优秀生源外流严重的确是困扰该县教育的一大难题。
“全县最好的初中学校是南和县实验中学,每年中考全县前100名中有80多个都是实验中学的学生。”有南和教师告诉记者:而这80多人基本都去了临近的邢台、衡水的重点中学就读。“全县中考前200名的学生大部分都不在南和上高中,留在本县的大多是中考成绩不高、不够资格到外地重点中学读书的学生。”
记者注意到,在南和县第一中学2012年的招生简章上,醒目地写着:2011年高考本二上线人数198人,创历史新高。同时,该招生简章中两项鼓励到该校就读的优惠政策,同样惹人关注——
一、在中考中前100名的学生奖励2000元;101名~200名的学生奖励1000元;同时免除第一学期学费。
二、依据县文件精神,从南和一中考入本一师范院校,医学本二以上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安排工作,考入其他专业本二以上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优先安排就业。列入事业财政编制,解除学生及家长就业压力。
其实,优质生源外流严重并非只困扰南和一地的基础教育。
在2012年9月,针对网友对大名县强制教师子女回本县就读的指责,大名县教育局就回应称:我县有一部分干部、教职工子女在外上学,大部分是优质生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直接影响了我县教育的良性发展。我们举行“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职工子女返县就读”的倡议活动,目的是为了扩大我县优质生源。
大名县教育局表示,几年来大名教育在邯郸市所有县市区中一直排在后进位置。留住优质生源,让大名教育尽快走出低谷,踏上翻身崛起的征程,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名县教育局在随后的回应中说:(2012年)8月28日晚,我县召开了各中心校长、中学校长及教育局全体机关干部参加的“扩大优质生源动员会”,局班子领导分别表态,提倡从自身做起,带动全县干部职工子女留在本县就读。活动开展过程中,县教育局领导班子、科室负责人和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以身作则,积极带动全县在外就读的教职工子女返回大名就读。
2012年的统计显示,大名县“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职工子女返县就读”倡议发出后,该县在外上学的173名教职工子女中有52名返乡就读。
南和教育经受“不均衡发展”内外夹击
记者注意到,有关教育部门近日在对南和县有教师称“由于子女到外县就读被从县城调至偏远乡镇”一事回应中说:南和县确实有部分教师调整了岗位,但与教师子女是否回本县上学没有联系。被调整教师今后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发放等工作,南和县教育局将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落实,不会因岗位调整受到影响。
该回应还强调:从师资条件较好的学校调整部分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不均衡的现状。
“乡镇中学生源流失比较多,不缺老师。我们到那儿没活干。”在韩真和与其一同被调入史召乡中心学校的4位老师看来,根本不存在该“回应”中所说的“支援偏远乡村教育”一说。
据介绍,6月上旬被调入史召乡中心学校后,两位教师一直从事学校的招生工作,而后调入的三位教师则没有具体工作。“史召乡中的学生不多,很多都去了县城读书。”与韩真一同调入史召乡中心学校的教师黄胜勇(化名——记者注)对记者强调。
记者调查发现,南和县教育本身受困于与临近地区的教育不均衡发展,而其自身教育也存在城乡间发展的不均衡。
据统计,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南和县的200多所完全小学仅剩下了目前的60多所,过去分布于全县8个乡镇的8所乡镇初中如今也只剩下了两所。
南和县的中小学生源在向县城不断积聚。据统计,目前全县300人以上的小学共有10所,而在该县县城就有5所小学。“最大的学校有3000人,最小的学校也有1000人。”全县有一半以上的小学生就读于县城的“超级小学”。
在韩真和黄胜勇看来,现在南和县缺老师的不是边远学校,而是集中在县城的这些“超级学校”。 有学生告诉他们,“把我们调出去之后,学校又新招了一批代课老师,前几天还组织了一次试讲。”
教师个人能否承受南和教育发展之重?
尽管工作岗位可能被调整,但南和县的一些教师仍然选择把孩子送到县外读书。
“教师的子女就没有权力选择吗?”因为孩子没去一中报到,被调到三召乡中的教师贾一鸣(化名——记者注)对此很气愤。
虽然被调至较偏远乡村,但韩真不后悔他做的决定:“为了孩子,调走就调走吧。”一同被调走的黄胜勇也没有考虑把孩子转回本县的打算。“以孩子发展为重,不能因为我们耽误孩子。”
记者采访时发现,被调离教师送孩子到县外就读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 “县外的学校更好”。
对这些教师的选择,有网友提出质疑:你作为教师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上学,是不相信自己的教学水平吗?这让其他人怎么放心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
面对这样的质疑之声,韩真等人认为,靠一个教师不能够改善全县的教育环境。“与本县学校相比,一些县外重点中学教育环境更好。”他举例说:“好学生多、老师拓展多……”
记者注意到,也有网友对韩真等教师“宁可换岗位,也要送孩子到县外就读”的做法表示理解。
网友“HBJY”就评论说:教育发展不均衡,不是一个单位和个人能改变的,把孩子当做搞好教育的实验品,没有一个家长愿意。
网友“青晓茵”在留言中也表示:教育均衡不是靠政策强制执行的,更不能牺牲南和教师的权利。
7月24日,南和县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说,相关工作人员下乡不在,拒绝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对此事的采访。
实习生 王亚男 本报记者 樊江涛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