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數智”含量

2025年10月15日08:18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光明論壇】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數智”含量

派出機器狗作為特別嘉賓與學生們親切互動,拉近學生與科技的距離﹔讓學生們戴上虛擬現實設備沉浸式體驗C919大飛機的制造過程,通過交互任務近距離觀察大國重器的細節,深刻理解自主創新的戰略意義﹔在基於動態影像建模技術制作的影片中,帶領學生領略一座城市的歷史變遷與未來新樣態,感悟國家發展的壯闊歷程……上海交通大學精心打造的“數智思政課”,展現了數智技術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諸多可能,引發社會關注。

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迅猛發展,為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教育數字化已然是大勢所趨。這對作為關鍵主體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順應發展,提升數字育人素養與能力。

數字素養多被視作一種技術性手段,而非核心素養。但隨著數字化變革不斷向縱深發展,這種工具化的淺層理解已無法滿足思政教育守正創新的要求。思政課教師應加快完善自身知識體系,著力構建一個涵蓋價值、思維方法與實踐創新的素養體系。

一方面,要主動從技能應用者躍升為數字生態的價值引領者,確保數字技術真正服務於培養時代新人這一任務。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關注並深刻認識算法背后的“繭房效應”,對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的價值失序進行批判性審視。另一方面,要培育數據認知能力。思政課教師借助教育大數據更深刻洞察學生學情特征與思想動態,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數字學習的引導者,讓思政教育更好實現“精准滴灌”。此外,積極探索以數字敘事能力賦能教學創新。思政課教師除了是課堂主導者,還是虛實融合情境的協同者,教師運用虛擬仿真、元宇宙等新技術,推動教學方式逐步智能化、個性化,將抽象理論變成可感知可觸摸的鮮活體驗。

有必要將數字素養培育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頂層設計,以《教師數字素養》為指引,針對高校思政課教師量身定制發展規劃與路徑,明確其數字勝任力發展的目標與標准,為推進數字素養教育提供制度牽引與有力保障。與此同時,更好統籌資源,大力推進思政課數字化平台共建。善用數智化技術,打造校內虛擬仿真教學環境,突破傳統課堂的物理邊界,將各類紀念館、革命歷史場景及其承載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日常教學。通過“數字馬院”系統化建設,有效整合並合理利用各類技術支持、教學平台和數字資源庫,為思政課教師構建一個強大的數字基座與支持系統。

實施體系化的數字素養培訓也應納入討論視野。分層分級打造一個銜接職前教育、入職教育與繼續教育於一體的貫通式數字素養培訓發展體系,涵蓋數字技術基礎、教學軟件操作、思政資源數字化處理、學情智能分析以及學生思想動態評估等核心模塊,全方位鍛造與提升數字化環境下教師的數字勝任力與創新實踐力。

相應地,動態考評與激勵等配套制度也當同步完善。對標《教師數字素養》等相關要求,制定完善契合思政課教師專業要求的數字素養評價指標體系,聚焦其在認知、教學、創新等多方面的表現,並將數字素養指標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及業務能力素質等評價維度深度耦合,形成一個有機的綜合評價體系。完善高校思政課數字平台,配套開發多樣化的教學軟件與數據分析工具,賦能教師利用全樣本、可量化、動態性的數據系統實現教學效果的立體化評估,貫通“實踐—反饋—提升”的一體化教學改進機制,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與反饋日益智能化、精准化。對於主動運用數智技術開展教學實踐的教師,可在教學工作量核算、質量評估及培訓資源分配上給予更多支持﹔對那些在數字化教學改革中取得創新成果的教師,應在職稱評聘、榮譽評定等方面給予更多關注。如此將助力形成正向激勵,激發思政課教師創新求索、潛心育人的智慧與動力。

(作者:郭彥林,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