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閱讀,自我成長的重要方式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日,一年一度的“我與地壇”北京書市(以下簡稱“地壇書市”)成功舉辦。這座承載歷史沉思的古老壇廟,再度成為書香彌漫、人流涌動的閱讀聚集地。
書市的靈魂,藏在地標與文本的精神共振中。書攤前,讀者或凝神翻閱,或輕聲交流﹔講座區,聽眾與講者互動熱烈,語言交鋒啟迪人心。從蹣跚學步的孩童到白發蒼蒼的老者,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們會聚於此,共同展現了“全民閱讀”的生動景象。據統計,截至9月22日落幕,地壇書市11天累計吸引讀者55萬人次。在書市的文化場域中,眾多讀者感受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思想碰撞,這正是地壇書市最珍貴的文化內核。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浩然之氣。閱讀是一種從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涉及閱讀者的情感投入、認知投入和行為投入。形成閱讀的愛好與習慣,有利於促進深度思考、培養學習習慣,從而構建系統的認知框架、培養獨立的判斷能力。因此,人們來到書市,不僅是為了選購書籍,更是為了尋求思想的指引、技能的提升和心靈的安頓。無論是在名著原典中觸摸歷史脈絡,還是在專業文獻中拓展思維邊界,抑或是在文學作品中增強美學修養——閱讀都為人們提供了一方淨土,讓疲累的身心從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抽離出來、得以休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不斷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當前,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同選擇,全民閱讀蔚然成風。地壇書市所提供的,不僅是一個選書購書的場所,更是一個讓人們靜下心來、沉浸閱讀、開展討論的公共文化空間。據統計,2024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9.9%,較2023年的59.8%增長了0.1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已有58萬余家農家書屋、17.7萬家職工書屋,10萬余家實體書店、3000多家公共圖書館,城市書房、社區書屋、共享書架等新型空間不斷涌現,全民閱讀更便捷。各類名家講座、閱讀分享與文化對談的舉辦,也將個人閱讀體驗延伸為集體智慧交流,不僅建立起一個開放、互動的知識共享環境,更為營造全民閱讀氛圍,共同建設書香社會夯實了基礎。
地壇書市的盛況,不僅折射了人們對閱讀的真切熱愛,也是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生動一景,體現了全民參與、終身受益的學習生態。在信息爆炸、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和認知迭代愈發頻繁,科學進步和技術革新交織疊加。在此背景下,閱讀的意義顯得愈發珍貴。如何更好地在生活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更好地處理學業壓力、職場焦慮?怎樣做一道方便快捷的美味早餐?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終身學習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生存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正是刷新自己、發展自己的重要方式。當我們每時每刻都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知識,我們就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新發現自己”的挑戰。唯此,一個人的德行、一個民族的品格、一個時代的氣質才能在書香彌漫中得到深切滋養,我們才能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擁抱更多可能性。
未來,唯有徐徐用力、久久為功,方能將人們的閱讀熱情從地壇書市的“一時一地”變為書香社會的“隨時隨地”。一方面,積極拓展實體空間,依托城市公園、景點商圈、街道社區等地,引入公共圖書館資源,打造舒適、悠閑、沉浸式的閱讀人文環境。另一方面,創新形式載體,通過數字圖書館、有聲書、電子書籍等形式,多維拓展數字閱讀載體,覆蓋多元閱讀需求,平衡數字閱讀的效率與紙質閱讀的深度。與此同時,不斷完善機制保障,健全全民閱讀服務體系,深化閱讀推廣活動。通過組織開展文藝宣講、主題閱讀、科普講堂等活動,讓人們體驗到知識“活起來”的樂趣,形成“人人愛閱讀、人人傳書香”的良好局面。
我們相信,不斷宣傳推廣全民閱讀,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定能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良好風尚,為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注入強大力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時代中國青年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