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計劃中展翅,雪域高原上翱翔


點擊播報本文,約
“王老師,我們在西藏過得特別好,請學校放心!”手機裡,聽著2025年服務西部計劃西藏專項的兩名學生充實的近況,首都師范大學團委書記王洵心底一陣翻涌:昔日在校園林蔭下扑騰的雛鷹,已在高原展開雙翅翱翔!學校“大思政課”育人實效的關鍵成果,在西部大地得以檢驗。
今年夏天,1200余名西部計劃服務西藏專項志願者於拉薩集結出征,首師大學生王蕾青、劉璐都在其中。
美術學院2014級研究生王蕾青已是第二年報名西部計劃了。大二時,這位上海姑娘因旅行愛上了西藏,從此自學藏語。衛藏方言、康方言(康巴話)、安多方言,一學就是3年。
如果說學藏語源於興趣,那麼,那件藏袍則直擊情感。
在山南洛扎的一間家庭旅館,藏族老板聽見一個漢族小姑娘說著一口流利的藏語,大為感動,執意不收王蕾青的住宿費。惦念著這份善意,時隔半年,王蕾青趁暑假帶了些京味兒糕點,專程去探望老板。這回,老板一家子人都和她處成了朋友,他們不僅熱情邀請她共度下一個藏歷新年,還親手為她縫制了一件精美的藏袍。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不是個過客。”王蕾青在西部計劃報名面試時這樣告訴面試官,“我想真正走進這片土地和了解這裡的人。”
然而路途也有波折。本科畢業時,赴藏計劃眼看要達成了,卻因不了解研究生入學資格保留政策而遺憾止步。今年研一剛讀完,系統裡殘留的舊報名信息沒有及時清除,又耽誤了時間。當得知學校僅有的一個西藏專項名額已滿時,王蕾青躲在樓梯間裡扼腕嘆息。
“我想回去!”她對老師動情訴說苦學三年藏語的初心,“去那片給予我溫暖的土地,用我所學,講述那裡真實的故事,呈現藏族同胞火一樣的熱情!”這份源於親身經歷、飽含深情的熱望,打動了校團委干部。王洵和干部於一璐多次跟西部計劃北京項目辦協調爭取,等了幾個月,終於等來了又一個珍貴的名額。
“這次服務是在宣傳部門,正合我意!”得償所願的王蕾青激動不已。
政法學院2015屆碩士畢業生劉璐,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可她心底隱隱縈繞著一個聲音:“走出去,用所學真正幫助他人。”得知西部計劃招募時,這聲音瞬間變得清晰響亮。7月22日,她作為學生代表在北京市西部計劃出征儀式上發言,隨后跟隨大部隊登上了進藏列車,四十多個小時一路西行。
“車上幾乎全是參加西部計劃的學生,志同道合!”劉璐回憶,火車熄燈后,同車廂的伙伴仍在興奮地傳遞著印有“奔赴山海”字樣的旗幟,互相簽名留念﹔停靠青海西寧站時,大家臨時起意去月台合影,天南地北的年輕身影簇擁在一起,笑容綻放在高山峽谷的背景中……
“這是屬於我們的信仰之路!”劉璐借用培訓期間老師講授的“走上信仰之路”一課抒發心得,“信仰不是懸浮的口號,而是無數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在這片高天厚土上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路。”
“西部計劃絕非一個普通的派遣項目,它是我校共青團引領青年聽黨話、跟黨走的生動實踐課堂。”王洵介紹,幾年來,西部計劃得到各方重視,學校組建工作專班做好動員和服務,校園裡“到西部建功立業”的濃郁氛圍日漸形成。“我們對報名學生‘一人一案’,一對一進行兩輪以上細致溝通。”王洵說,“像了解自家孩子一樣,精准把握他們的意願、特長與顧慮,為他們明晰政策、落實去向,力求將最合適的種子匹配到最需要它的土壤。”
正是這份細致入微的工作,支撐起令人振奮的數字:今年首都師范大學全校共有300余名學生咨詢,169名同學填寫報名系統,最終經過筆試、面試、體檢等環節,70名學子成為西部計劃志願者,招募人數達到去年的2.6倍,位列北京高校榜首。
(記者 李丹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