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構建學段銜接的立體化支持體系

2025年10月14日08:52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構建學段銜接的立體化支持體系

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從小學步入初中,再從初中邁向高中,每個學段的轉換都伴隨著學習環境、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及行為規范等方面的顯著變化,知識深度與自主學習要求同步提升,每一個學段轉換點,都在考驗著學生的適應能力。做好學段銜接,既是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與學業持續進步的關鍵,也是打破學段壁壘、實現教育整體性與連貫性的內在要求。然而,在當前教育實踐中,部分家長還存在“超前教育”觀念,校外機構還存在變相學科培訓,評價單一化傾向未根本扭轉,學段銜接正面臨著主體間存在壁壘、銜接內容知識本位傾向突出、銜接方式簡單化形式化、銜接評價導向功利化等或顯性或隱性的障礙。

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連續、漸進且充滿個體差異的動態過程。學段的劃分是基於行政管理與課程組織的便利,但兒童的身心發展、認知結構的建構、社會性情感的成熟並不與之完全同步。故而,教育者要清楚地認識到,學段銜接絕非簡單的“提前學習”或“適應培訓”,而是對學生認知結構與心理機制的重構,是一項關涉習慣養成、時間管理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學生核心素養的系統銜接工程,是教育從“分段培養”向“全程育人”的范式轉型。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搶跑”,而是培養終身學習者與全面發展的人。學段銜接作為教育鏈條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既是對教育規律更深層次的尊重與回歸,更是為了保障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旅程連續、完整且充滿生命力。要杜絕“超前學習”和“知識搶跑”傾向,從多方面構建學段銜接的立體化支持體系,從而真正為學生搭建起平穩上升的成長階梯,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的全面適應與長遠發展。

確立連續發展的教育觀,夯實學段銜接立體化支持體系的理念根基。改革成功的基石在於全社會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轉變。教育管理者、教師、家長等要摒棄以升學為唯一目標的思維,避免超前教育異化,真正樹立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的連續發展觀。要充分認識到,學段銜接成功的標准不僅是學生可以快速適應新學段的學業競爭,更應涵括其心理韌性、學習興趣、社交能力等核心素養的良好發展。要構建從幼兒園游戲化探索到小學結構化學習,再到中學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能力進階連續譜系,實現科學素養從小學啟蒙到高中深化的螺旋上升,避免學段斷層。需破除學段劃分是學生發展天然界限的認知,明確銜接工作的核心是支持學生實現平穩成長,而非人為“催熟”。

重構課程教學體系,完善學段銜接立體化支持的實踐載體。當前,亟待打破“各管一段”的課程教學體系壁壘,進行一體化設計,實現知識體系的縱向貫通。要建立跨學段課程研發機制,組織幼小、小初、初高教師共同研討,依據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對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目標進行序列化分解。幼小銜接聚焦兒童身心適應能力培育,幼兒需從“游戲化學習”轉向“系統化知識學習”,通過培養時間管理、社交技能、學習興趣等,減少焦慮、孤僻等心理問題。小學到初中的過渡需強化自主學習、時間管理、情緒調節能力,適應課程難度增加和社交環境變化的現實。初高銜接重在實現知識體系與學習方法的質的飛躍,通過銜接課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問題解決能力。要推動教學方法的柔性漸變,小學低年級可保留部分游戲化、活動化學習方式﹔初中階段的教學應從“扶”到“放”,逐步增加探究性學習的比重﹔高中則應提供更多元的選擇和更開放的學習空間。

構建教師研修共同體,筑牢學段銜接立體化支持體系的資源基座。教師是學段銜接的關鍵執行者。然而,當前教師培養體系存在學段割裂與內容碎片化的結構性矛盾,教師跨學段教學勝任力不足,尚未把握學科知識邏輯的連貫性與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缺乏跨學段教學所要求的系統性思維與可持續育人能力,對學段銜接形成明顯制約。攻克這一難題,亟待建立跨學段教師聯合教研制度,構建跨學段的教師研修共同體,實施“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四級教師工作坊,設立銜接教研組,通過定期會商、課例研討、教學觀摩、學情分析等,精准定位學生認知薄弱點,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同時,教育管理部門可以建立師資跨學段交流輪崗機制,鼓勵和支持教師進行跨學段的“走教”或“影子學習”,親身體驗相鄰學段的教學實況,打破教師“各教一段”的孤島狀態,提升教師跨學段教學能力與學科融合素養,形成育人合力。

改革評價機制,激活學段銜接立體化支持體系的能動核心。評價是改革的“指揮棒”,必須改革當前唯分數、唯升學的功利化評價傾向。要探索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銜接期“增值性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在過渡期內的進步與變化,將學習品質、心理適應、社會交往等非智力因素納入評價范疇,建立成長檔案,記錄其核心素養的連續發展軌跡,扭轉單一分數導向。在學段過渡時,該檔案應作為重要資料移交至下一學段學校,以便教師快速、全面地了解學生。同時,對學校的評價應引入銜接效能評估,將學段銜接工作的質量與成效納入學校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引導學校將銜接工作視為分內之責和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此外,要建立動態反饋機制,構建從分析診斷到計劃實施再到持續評估的閉環,將評估結果用於優化銜接策略、調整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

強化家校社協同,凝聚學段銜接立體化支持體系的推進合力。在構建科學化學段銜接體系的過程中,家校社協同不應僅僅被視為一個外部支持環節,而應通過系統化、制度化的設計,形成“目標一致、責任共擔、功能互補”的教育共同體。首先,可以引入家長導師和伙伴家庭計劃,讓有經驗的家庭引領新生家庭,並結合學生個體情況,與家長共同制定個性化的家庭支持方案,使家校力量精准聚合。其次,由社區牽頭,將轄區內的圖書館、科技館、企業等資源系統整合,繪制學段銜接社會實踐基地圖譜,量身定制與銜接目標相匹配的實踐課程。同時,提升教育診斷能力,精准識別學生的真實需求,從“我們想給什麼”轉向“學生需要什麼”,據此構建包括觀察、訪談、評估工具在內的動態監測與評估機制,在關鍵過渡期持續追蹤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習慣與社交情況,確保支持資源能投向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李 維 許佳賓,分別系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