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自身優勢,上好信息科技特色高校“大思政課”


點擊播報本文,約
“大思政課”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載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在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背景下,信息科技特色高校如何立足自身辦學傳統與學科優勢,全面把握上好“大思政課”的時代價值、實踐路徑和重要關系,是實現內涵式特色化發展的重要命題。
將辦學特色有效轉化為育人優勢
新時代,信息科技特色高校上好“大思政課”是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彰顯辦學特色、實現育人使命的必然選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教育現代化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數字化是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關鍵驅動力。信息科技特色高校作為國家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必須主動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入“大思政課”體系建設,以技術賦能思政教育創新,以教育現代化的生動實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信息科技特色高校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深厚的學科積澱與前沿的技術優勢。將這一辦學特色有效轉化為獨特的育人優勢,是上好“大思政課”的關鍵所在。信息科技特色高校要以技術創新驅動教學模式革新,以學科資源豐富思政教育內涵。通過學科體系與價值體系的深度融合、知識傳授與精神塑造的有機統一,構建起具有信息科技特色的育人范式,實現從學科優勢向育人優勢的創造性轉化。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信息科技特色高校的“大思政課”建設,必須牢牢把握“育人”這一核心旨歸。立足相關專業學生的思維特質與成長規律,引導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堅定理想信念,在科技倫理思辨中塑造價值判斷,在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中自然生發“科技報國”的情感認同與使命驅動,為民族復興偉業筑牢人才根基。
准確把握上好“大思政課”的四對重要關系
信息科技特色高校在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時,要准確把握以下四對重要關系。
堅持學科特色與育人規律的有機融合。在開發特色教學資源時,要著力做好專業知識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度融合和有效銜接。關鍵在於把握特殊與普遍的辯証關系,使校史校情、學科資源的運用最終落腳於普遍性的育人要求,形成特色與規律相輔相成的良性局面。
做到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辯証統一。要始終堅持思政引領的主導地位,明確信息技術是服務育人目標的重要工具,警惕“技術萬能”的誤區。信息技術的運用應當始終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既要充分發揮其在拓展教育邊界方面的積極作用,更要確保技術應用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注重多方主體與高校主導的協同聯動。“大思政課”建設需要構建多方主體協同參與的工作格局,但高校黨委必須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作用,著力解決資源整合、機制創新中的關鍵問題,避免多方主體各自為戰導致育人方向偏差。
統籌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的協調配合。高校要構建開放共享的“大思政課”資源體系,通過打造理論和實踐、校內和校外、線上和線下相融合的一體化建設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促進資源互通、優勢互補,形成全社會共同努力辦好“大思政課”的工作格局。
積極探索上好“大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信息科技特色高校要深刻把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系統挖掘、有效融合校史基因、信息技術等特色資源,創新構建“大思政課”育人矩陣,進一步建設育人“大課堂”、建強育人“大平台”、匯聚育人“大師資”、開創育人“大格局”。
融入校史紅色基因,高標准建設育人“大課堂”。校史鐫刻著一所學校的辦學歷程、文化傳承與時代印記。要發揮紅色校史在思政教育中的“史料寶庫”作用,深耕課堂“主渠道”,打造厚重歷史中的“大思政課”,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要發揮紅色校史在立德樹人中的“源頭活水”作用,激活校園“主舞台”,打造典禮育人中的“大思政課”,使典禮儀式成為激發情感共鳴、強化身份認同的動態課堂。要發揮紅色校史在弘揚時代精神中的“堅強陣地”作用,利用文化場館開展沉浸式實踐研學,將思政教育轉化為具象化、情境化、互動化的創新實踐。
融合信息技術特色,高起點搭建育人“大平台”。當前,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深刻重構教育生態,信息科技特色高校要將技術賦能作為推動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深化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全場景。要聚焦個性成長發展,打造智慧雲端上的“大思政課”。如北京郵電大學立足數智教育發展趨勢,創新性建設“郵AI”學生成長智能體平台,自主研發學生通用素質、專業能力、職業發展和多維預警等AI應用模型,打造“學生成長—輔導員賦能—學校治理”三位一體良性育人格局。要聚焦思想價值引領,用信息技術為打破學段壁壘、共享優質資源提供支撐,打造大中小學一體化的“大思政課”。要聚焦科研能力提升,打造工程實踐中的“大思政課”,積極鼓勵學生在師生協同攻關、自主研發數字平台的探索中實現價值引領與能力鍛造,將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
融匯多方隊伍力量,高水平集聚育人“大師資”。“大師資”是“大思政課”建設的核心要素,信息科技特色高校要整合多方力量,打造一支專兼結合、內外協同、結構合理的“大師資”隊伍。名家匯智,打造卓越領航“大思政課”。高校要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行業領軍人物、大國工匠等走進校園,引導學生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中找准人生坐標,樹立遠大理想。雙師驅動,打造科創報國“大思政課”。高校要構建校企導師協同育人新機制,通過“學校專業導師+校外產業導師”雙軌指導體系,在工程化環境、實戰化項目、有組織科研中培養卓越工程人才,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精准對接。四維聯動,打造網絡強國“大思政課”。高校要推動“思政隊伍—專業教師—行政管理—科研導師”四支力量貫通協同,思政隊伍要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強化價值引領,專業教師在知識傳授中深植家國情懷與科技倫理,管理部門通過優化制度營造創新生態,科研導師帶領學生在科研攻關中錘煉本領、勇擔使命,各方形成合力,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融通校社優質資源,高質量開創育人“大格局”。社會協同力是教育強國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信息科技特色高校要積極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要加強校際交流,打造協同聯動“大思政課”,聚焦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方向,共同開拓高層次科技創新新局面,打造共育共享人才資源新模式。要深化校企合作,打造產教融合“大思政課”,將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建立“行業出題、師生解題、企業評題”的閉環機制,讓學生置身於科技創新的前沿一線。要推進校地協同,打造行走中的“大思政課”,積極構建知行合一的社會實踐體系,大力拓展研究生挂職鍛煉平台,選派研究生奔赴國家建設最前沿、西部開發主戰場、基層治理第一線,引導學生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將實驗做到田野間、將所學用在一線中。
(作者:續 梅,系北京郵電大學黨委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