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哈軍工紀念館:傳承紅色基因 厚植家國情懷

2025年10月14日08:43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哈軍工紀念館:傳承紅色基因 厚植家國情懷

坐落在鬆花江畔的哈爾濱工程大學校園裡,一幢紅瓦黃牆的平房靜立於青檐碧瓦的中式樓群之中,這裡就是哈軍工紀念館。

走進館內,一份《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中美武器裝備對比表》頗為醒目,表格上,中方空軍、海軍、坦克等多項裝備數據均為零,與美軍武器裝備差距懸殊,展現出當初籌建哈軍工的迫切性。

“籌建之初,學院極缺專業人才,黨中央將很多國外留學歸來的人才派到這裡,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才緊缺的條件下,創建哈軍工匯聚了全國之力。”紀念館館長李宏說。不到一年時間,1953年9月1日,由陳賡大將任首任院長的哈軍工正式開學。

此后,新中國的第一個風洞群、第一艘水翼快艇、第一台晶體管通用電子計算機、第一台沖擊波壓力自測儀、第一輛水陸兩棲坦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等多項重大成果相繼在此誕生。

“哈軍工紀念館不僅是展示歷史文化的場所,更是思政育人的第二課堂。”李宏介紹,館內的2萬余件館藏都是進行革命傳統與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

作為全國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哈軍工紀念館與學校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合作,共同建起“哈軍工文化”教學資源庫,開發出“哈軍工校史文化”“哈軍工紅色文化創新創業實踐”“海洋中國”等7門特色思政實踐課。推出“走近哈軍工”線上示范課,精心編寫的口袋書、有聲讀物等被納入“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材庫。

“建館以來,每一屆新生開學的第一課都是在這裡接受紅色教育。”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石小北印象深刻,她從哈軍工老一輩師生的奮斗足跡中,讀懂了哈工程人的精氣神和強國強軍的初心使命。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和銘記這段歷史,她報名成為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

“哈軍工為我國的‘兩彈一星’事業輸送了大批專家與科技人才。從東風基地到金銀灘再到馬蘭基地,從導彈到原子彈、氫彈,哈軍工人參與了全部核試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忠於使命、甘於奉獻,成為一代代哈軍工人無怨無悔的選擇。”國慶假期,紀念館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地,石小北一直沒休息,在講解這段歷史的時候,一名參觀的小學生告訴她:“我以后就考這所大學,當一名對國家有用的科學家。”

船舶工程學院研二學生李圓月是紀念館的常客。“每當實驗受阻、思路困頓,我總會來此尋找力量。”李圓月指著哈軍工首批畢業生的畢業設計對記者說。從一頁頁泛黃的紙張中,她感受到了哈軍工“想的是黨、為的是國、強的是軍”的信念。

在面向校內育人的同時,紀念館面向社會開放,讓更多人了解哈軍工的歷史和優良傳統。自2013年建館以來,紀念館參觀人數超百萬。李宏拿著一本研學小冊子邊翻邊介紹:“根據參觀者的需要,我們採取菜單式、分眾化的講解方式,一共梳理了十大類內容供參觀者選擇。針對不同群體,紀念館打磨了不同版本的講解內容,比如對學生注重故事性,對校友側重引導和共鳴,對黨政機關則突出黨建引領,讓哈軍工的紅色基因和校史文化更加入腦入心。”

(記者 張士英)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