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蘭州大學:鑄劍強國七十載

2025年10月14日08:43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蘭州大學:鑄劍強國七十載

   近日,中國核學會2025學術年會在蘭州大學召開。國內上千名核科技工作者走進這所百年學府,實地觸摸感受核學科走過的70年艱辛歷程。這個昔日鮮為人知的專業,如今被揭開神秘面紗,一部扎根祖國大西北、培養專業核科學人才的教育報國長卷徐徐展開。

   1955年,伴隨著新中國“兩彈一星”工程的戰略部署,國家決定在北京大學與蘭州大學各籌建一個物理研究室,一個代號為“505”的物理研究室在蘭州大學應運而生,成為新中國核科學教育的起點。

   “那時候,什麼都沒有,有的就是一腔熱血和國家的需要。”首批創業者在資料匱乏、設備奇缺的條件下,憑著一本本手抄的講義、一個個自制的實驗儀器,硬是為新中國核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經過3年籌劃,迎來了首批學生﹔又過了3年,“505”物理研究室更名為“現代物理系”,核學科建設步入軌道。1965年,南開大學核物理與放射化學專業整體並入蘭州大學,師資規模擴大至近百人,整體實力大幅提升。此后,1978年到1985年間,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在理論研究、裝置研制應用技術等領域全面突破,獲得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獎項。

   2006年,迎著國家新一輪核能發展戰略的春風,蘭州大學重新組建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建成了涵蓋5個本科專業及本碩博全鏈條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

   如今的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參與組建了核生化災害防護全國重點實驗室、天然產物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稀有同位素前沿科技中心等3個國家級和11個省部級平台,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正朝著“推動學科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的目標邁進。

   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科研突破,並不局限於基礎研究。

   在航天領域,陳熙萌教授帶領團隊成功實現了嫦娥探測器在月球復雜環境下,利用伽馬射線在低高度處對距月面高度的高精度測量,為我國成功實現月球軟著陸提供了技術支撐。此外,該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RTPV同位素電源研制,為我國星際探測和深遠海戰略,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注重高精尖突破的同時,核科學與技術學院積極推動研發向民用領域拓展:將繆子成像技術應用於資源勘探與古建筑探測﹔研發的放射性核素自動分離裝置及核分析樹脂材料,為環境監測與放射性物質處理處置提供了“蘭大方案”。

   70年間,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始終踐行著“鑄劍強國,核以道和”的院訓,累計為國家培養超7000名核科學人才,其中包括3位兩院院士。他們如同星辰散布在我國核工業的關鍵崗位,見証和分享著中國核事業發展的榮光。

   (記者 尚杰 王冰雅 通訊員 李婧)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