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運動健身的冷思考(大家談)


點擊播報本文,約
前段時間,一段5歲“小孩姐”在健身房認真“擼鐵”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此前,小孩“上強度”練出8塊腹肌、“虎爸”帶女兒“蹭跑”馬拉鬆等,也曾引發熱議。怎麼看越來越多“小不點”開始運動健身?我們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發起征稿,邀請讀者朋友談見解、說想法。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來稿,與大家一同探討這一現象。
——編 者
少一些“焦慮投射”
陳夢佳
科學適量的鍛煉,能增強體質、磨煉意志、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但應該看到,兒童處於身體發育期,骨骼、肌肉及心肺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過早進行超負荷、單一化的高強度訓練,不僅容易造成運動損傷,還可能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引發逆反心理,讓孩子對鍛煉失去興趣。
運動健身低齡化,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家長“贏在起跑線”的焦慮心理。當父母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就可能出現學齡前兒童舉杠鈴、小學生挑戰成人運動項目等現象,扭曲了運動健身的本義。倘若孩子因此在生理或心理上出現問題,“贏在起跑線”的期待,反而會成為“輸在起跑線”的遺憾。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身心發展節奏,運動項目的選擇應當尊重科學規律,重視多樣性和趣味性,而非盲目追求早、強、快。
讓孩子動起來是好事,但如何動、為何動,需要多一分科學理性。讓孩子在運動中感受快樂,在鍛煉中獲得成長,這或許比所謂的“訓練成果”更加珍貴。
多一點長遠眼光
王為凱
“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但運動健身習慣的培養不能急功近利。部分家長將健身簡單理解為“練肌肉”“增力量”,認為運動就是“競速”“爭先”。一些培訓機構為迎合家長需求,推出不符合兒童特點的運動健身課程,過度強調訓練強度和效果。這種“搶跑式”運動健身,雖然短期內能看到效果,但長遠而言,不利於孩子成長。
運動健身的意義,不隻在於練就多少塊腹肌、完成多長距離的跑步,更在於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的人生態度,讓生命更健康、更燦爛。后者才是青少年受益終身的寶貴財富。當然,多一點長遠眼光,並非否定專業化訓練。運動健身,貴在科學。對於有運動天賦、體育特長的孩子,同樣需要遵循科學原則、制定匹配年齡的方案。
運動需要循序漸進,成長需要靜待花開。童年隻有一次,運動不應成為孩子的負擔,而應成為健康快樂的成長方式。用長遠眼光激活運動積極性、提升鍛煉科學性,才能讓孩子真正享受運動樂趣,收獲健康身心。
應避免“三種心態”
季 鋒
運動健身,能讓孩子收獲快樂,更能在促進發育、提高抗挫折能力等方面給孩子帶來益處。越來越多孩子進行運動健身,是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也是家長教育理念轉變的真實寫照。從單純注重學業成績,到更加注重全面發展,這樣的轉變值得肯定。
在點贊的同時,家長也應避免“三種心態”。一種是功利心態。將運動能力視為“教育競賽”的籌碼,無限制地增加強度、加大頻度、提升難度。一種是作秀心態。把孩子健身的視頻、運動的成績當作炫耀的資本,而忽視孩子的身體狀態和自身意願。還有一種是從眾心態。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開始“擼鐵”、長跑,便認為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類似心態,不僅存在於健身領域,在培養藝術特長、學科專長上,也多少存在。其本質都是忽略了孩子的個性和興趣,容易陷入拔苗助長的誤區。
葉聖陶曾言:“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促進孩子健康成長,需要因材施教、精耕細作。家長擺正心態,尊重成長規律,重視孩子自己的選擇,方能讓孩子心靈更豐滿、身體更強健、個性更彰顯。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