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有學上”更能“上好學”


點擊播報本文,約
“作為家長,很早就想過買房讓孩子讀名校,沒想到這幾年,全區所有區管公辦學校組建成多個教育集團,優秀教師相互流動,校際差異明顯越來越小,也不用為了孩子擇校特地‘折騰’了。”江西南昌西湖區居民周鈺哲是一位“二孩家長”,孩子面臨幼升小,他坦言,這些年來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緩解了家長們的焦慮。
“通過‘優質校+新建校’‘優質校+薄弱校’的組合,老校煥發新生機,新校實現高起點。”西湖區教體局黨委委員黃麗介紹,依托探索先試點單法人集團孵化經驗,再推廣多法人聯動模式的“西湖路徑”,到2022年,全區區屬公辦學校在全市范圍內實現集團化全覆蓋,構建起“15分鐘優質教育圈”。
西湖區家長的“釋然”,是“十四五”期間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的縮影。這五年,在邁向教育強國的征程上,教育的“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優質的教育資源覆蓋城鄉,“觸手可及”﹔實現“家門口就有好學校”,不再遙遠。
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
“以美育美”過程性評價如何提升學生內驅力?“系統思維、行為轉化、環境浸潤”在班級管理中如何實現?“AI助教”在中考復習階段如何更好運用?圍繞這些問題,密雲水庫中學教師與北京十三中、房山青龍湖中學同行在8月底舉行的“城鄉手拉手”教育教學年會上共同切磋研討。
北京密雲區教委主任楊福軍告訴記者,2023年,密雲區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通過資源統籌,不斷優化學校布局、深化推動集團化辦學,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我們通過用好市級資源,深化優質學校結對共建。密雲區中小學與市區優質學校100%‘手拉手’結對,共同發展。”
“2021年,全國有2895個區縣實現了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在此基礎上,‘十四五’期間著力推動優質均衡,截至2024年底已有246個區縣實現了優質均衡。各地通過集團化辦學、骨干教師交流、對口幫扶等措施,大幅縮小校際差距,讓薄弱學校也有好老師。”教育部副部長王嘉毅說。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郅庭瑾認為,“十四五”期間教育資源擴容超越了“補齊短板”層面,呈現出“優質”與“覆蓋”並重的結構性特征。“以集團化辦學、學區制管理、校際聯盟等創新模式為核心,打破了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間的組織壁壘,名校的辦學理念、課程體系、師資管理、校園文化等‘軟資源’實現流動、再生與共享,實現了覆蓋效率的倍增。”
接受優質高層次教育,機會選項更豐富
“之前就關注到蕪職大,今年了解到學校升本了,就第一時間報考了。這個專業我非常喜歡,希望在校多學技術,畢業找份好工作!”來自安徽蚌埠的李冉是蕪湖職業技術大學自動化技術與應用專業的新生。該校今年首批開設自動化技術與應用、智能建造工程等6個職業本科專業。
五年來,我國新增63所職業本科院校,52所普通高校開設了職業本科專業。據統計公報,2024年職業本科招生10.96萬人,在校生達40.68萬人。普職融通通道加速構建,職校生通過“職教高考”讀本科路徑已打通,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向更廣大群體“敞開門”。
“五年來,全省高校增加27所,高校總數達178所、在校生達320.3萬人。”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朱自鋒介紹,“十四五”時期,全省本科院校由57所增加至62所,冠名“大學”的高校增加至13所,填補了藝術、體育類本科學校的科類空白,彌補了部分省轄市本科學校的區域空白。“五年來,通過超常規專項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和7所高校‘雙一流’創建已呈現厚積薄發之勢。”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到現在的60.8%,提高了一倍多,進入國際公認的普及化階段,”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這兩年,我們有序實施優質高校本科生招生擴容計劃,使更多學生進入高水平大學﹔繼續面向農村和脫貧地區考生實施重點高校專項招生計劃,累計錄取123.5萬人,促進了區域和城鄉入學機會公平。”
教育數字化建設打通“廣覆蓋”快車道
對深圳市寶安區寶民小學的學生們而言,語文課本裡的《琥珀》已然“活”了起來——老師們拓展運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資源,用思維導圖、模擬動畫呈現琥珀形成的氣象、地殼運動條件,用句式練習等資源讓學生通過改寫仿寫體會作者語言表達,平台裡的互動游戲還可以實現“知識大冒險”……
懷進鵬介紹,我國已建成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1.7億多學習者、世界規模最大而且高質量的智慧教育平台,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化獎,今年發布了《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在世界引起積極反響,還推出了國家終身學習教育平台,服務學習型社會構建。
在湖北,數智教育“兩平台一中心”正在構建,開發上線數字資源210萬個,匯聚數據4億余條,服務師生超過1100萬人次﹔在河北,7300余節優質科普課程通過智慧教育平台輸送,精准覆蓋4200余所農村學校,惠及百萬鄉村學子﹔在海南,中小學智慧教育基礎環境建設項目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工程,計劃投入經費3.7億元,建設6500間多媒體教室、500間學生信息技術教室、650間教師教研備課室。
“‘互聯網+教育’的戰略性推進,使優質課程、名師講座、虛擬實驗等資源得以低成本、高速度地覆蓋城鄉。這不僅是技術賦能,更是一場深刻的教育生態變革。”郅庭瑾認為,將數字化作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捷徑”和“快車道”,以國家級平台建設統一標准、匯聚頂級資源,避免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實現了高起點、廣覆蓋的跨越式發展。
“‘十四五’的實踐証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核心在於通過系統性改革,實現教育生態的優化。未來需要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氣,推動外延式的‘結構性擴容’轉向內涵式的‘優質均衡深化’,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有質量、有溫度的教育。”郅庭瑾總結道。
(記者 周世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