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重慶大學:烽火記憶與青春傳承

2025年10月13日08:37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重慶大學:烽火記憶與青春傳承

秋陽透過黃桷樹葉,洒在重慶大學A區鬆林坡上。一群穿著軍訓服的青年學子,整齊走進校園內的七七抗戰大禮堂,重慶大學2025級新生“開學第一課”在這裡舉行,師生們共同觀看抗戰動畫電影《火鳳重天》。青瓦屋面、暖黃牆體、紅色門窗,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講述著歲月滄桑的故事。

“這座禮堂就是一部抗戰教育史。”重慶大學校史辦主任王彥力說。

全面抗戰爆發后,國立中央大學西遷重慶,重慶大學主動劃撥鬆林坡約200畝土地供國立中央大學建設校舍。兩校除了師資互通有無,學生還可以互相選修課程,兩校在硝煙中共同呵護著一張張安靜的書桌,自此結下了患難與共的深情厚誼。由國立中央大學校長顧孟余主持修建的七七抗戰大禮堂落成后,周恩來、郭沫若、老舍、馬寅初都曾在此發出同仇敵愾、救亡圖存的吶喊,有力推動了陪都重慶的抗日民主運動。這座歷經烽火洗禮的建筑,成為兩校攜手與共、同赴國難的重要見証。

重慶大學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著手保護鬆林坡一帶的歷史建筑,近10年來更是將其納入校園總體規劃進行全面修繕。這些建筑是我國高等教育弦歌不輟的歷史見証。七七抗戰大禮堂於2019年10月修繕竣工之際,連續推出了《復興民族,誓作前鋒:抗戰烽火中的重慶大學》《風雨回眸:國立中央大學西遷暨“七七抗戰大禮堂”的歷史滄桑》兩場主題展覽。

伴隨著《火鳳重天》的片尾旋律,銀幕上出現了防空洞的畫面。“這是我們學校的防空洞嗎?”“當時的大學裡都要建這麼大的防空洞群,真是太震撼了!”同學們小聲議論起來。“重慶大學的防空洞共有1.4萬多平方米。”王彥力說,1937年建成以后,這些防空洞庇護過眾多師生和鄉鄰。即使面對敵機的無差別轟炸,師生們仍恪守“耐勞苦、尚儉朴、勤學業、愛國家”的校訓,堅持在防空洞內上課、搞研究。

重慶大學的校史上,記載著一個個民族危難之際投筆從戎的故事。1940級體育科學生侯子勤毅然休學從軍,1943年5月英勇犧牲時,年僅22歲。2025年9月,以此事跡為故事原型的原創川劇《等晴來,乘風去》在學校大劇場首演,導演是該校2008級學生魏源。他說:“我的錄取通知書上寫著‘復興民族 誓作前鋒’,直到排完這部向先輩致敬的川劇,我才真正理解到‘誓作前鋒’並不是都要‘橫刀立馬’,而是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出光和熱。”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是一代代重慶大學學子的青春誓言。”據重慶大學黨委副書記馮業棟介紹,學校每年超半數畢業生選擇扎根西部、建設西部。譬如,陳曉燦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2021年畢業時毅然奔赴雪域高原﹔2023屆畢業生向航在新疆墨玉烏爾其鄉,短短兩年間便增加集體收入15萬元,還發展了5名黨員。

“2018年以來,學校已舉辦基層就業培訓和宣講200余場,覆蓋學生8萬余人次。越來越多的重慶大學學子循著先輩足跡,將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馮業棟說。

(記者 張國聖 通訊員 姚璐 黃賀鉑)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