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專業優化組合,“育人套餐”再升級
復合型人才培養,1+1如何大於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系統部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工作。記者注意到,為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通過既有學科優化組合開設新專業,升級打造“培養套餐”。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6校增設了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復旦大學推出“外語+計算機”雙學士學位項目,上海財經大學開設了數字與智能金融等“AI+財經”專業,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新設了“舞蹈治療”專業等。
新專業的出現,不僅是高等教育創新與變革的反映,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於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學科發展以及教育與社會需求對接等問題的廣泛關注。通過整合既有學科力量打造的新專業或“培養套餐”,如何實現育人效果“1+1大於2”?為使新專業有效賦能復合型人才成長,高校又面臨哪些新課題新挑戰?記者就此展開採訪。
國家大戰略、社會新需求、高校內涵式發展要求催生新專業
“當時我報了‘英語+計算機’項目當作第一志願,計算機究竟能學多深?心裡還有疑問。現在看來,培養設計極具巧思,正貼合我對語言學、計算機交叉領域的興趣,讓我深刻感受到項目的魅力。”復旦大學2024級“英語+計算機科學技術”雙學士項目學生陳一璟告訴記者。據悉,2024年,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計算機學院強強聯手,共同建設了“英語/翻譯/俄語/德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四個雙學士培養項目,而今年,項目拓展到了八個語言學科。
和陳一璟一樣,北京理工大學“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2025級學生也是新專業頭批新生。今年,該專業獲批招生人數100人。據北理工空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龍騰介紹,該專業建立在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力學等優勢學科交叉基礎上,聚焦低空飛行器設計研發和低空交通管控等技術領域,主要涉及飛行器設計、控制、動力、綠色能源、噪聲控制、低空交通規劃、智能管控與調度等技術,旨在培養未來從事低空飛行器設計研發、制定飛行標准規范、動態監控調度等領域低空應用實踐的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
2025年,中山大學增設了柔性電子、智慧農業、數字經濟3個本科專業,以及金融學+計算機、大氣科學+人工智能、生態學+預防醫學等10個雙學士學位項目,在招生環節單列專業招生。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與傳統大氣科學研究和氣象業務應用迅速融合,引入AI技術的新興方法大量涌現,如國內外多家機構相繼推出基於不同架構的氣象大模型,為大氣科學帶來新理論、新方法和廣闊前景,但目前兼具大氣科學專業知識和人工智能技術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存在巨大需求缺口。此外,低空經濟、新能源以及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的各種產業升級,都與大氣科學密切相關,實現大氣科學與這些新質生產力要素的對接,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支撐。”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黎偉標這樣闡釋增設“大氣科學+人工智能”雙學士項目的緣由。
陝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祁佔勇分析,高校專業瞄准復合型人才培養進行調整,首先是為了響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撐國家和區域的高質量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浪潮下,科技創新不再是單一學科的進步,而是多個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為了在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我國正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培育新質生產力,這需要能夠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6校增設‘低空經濟與工程’專業,就是響應國家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號召,培養從技術研發到運營管理的全鏈條人才,為逐步興起的低空產業做准備。”
“從此輪新專業(培養套餐)的增設看,社會新需求和高校內涵式發展的自身動力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祁佔勇表示,“如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新設‘舞蹈治療’專業,將藝術學、心理學、醫學以及特殊教育學進行深度融合,滿足社會對心理健康服務越來越精細化、多元化的需求。”
培養體系優化升級,交叉復合從“外在加持”走向“內在賦能”
那麼,新專業會不會成為原有學科專業的“拼盤組合”?
陳一璟表示,除了平時學習外文專業的文學導讀、文學史等必修課,計算機專業的C語言編程、數字邏輯與部件設計、計算機系統、數據結構課程外,二者“融合”也體現在多方面:“如大二階段的語音科學課程,將實驗設計與軟件使用相結合﹔雙學位學生有更多機會與應用語言學等交叉學科領域的老師深入交流,接觸語言處理實驗室平台和認知、腦電、眼動研究等交叉學科項目資源。”
黎偉標介紹,“大氣科學+人工智能”雙學士項目在課程體系中設置了“智慧氣象”“智慧環境”“智慧地球系統科學”等模塊,每個模塊下都由來自大氣科學學院和人工智能學院的老師組成聯合教研室,開發融合大氣科學專業知識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新課程。“我們還與深圳氣象局等多家氣象部門、華為等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設計了產學研用一體化培養路線,大二開始實行‘一對一’導師制,大三、大四逐步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或在氣象部門實踐、參與企業實習。”
龍騰介紹,針對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建設,學校將構建“學校—書院—學院—國家級科教平台—企業”多方協同的培養機制,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通用低空飛行器總體設計、控制、動力以及低空交通管控等專業基礎理論、方法和技能,“本科期間,學生將進入知名科研院所與頭部低空企業實習,實驗實踐教學學時佔總學時約40%。”
這些教學與實踐環節資源如何保障?龍騰表示,學校重點依托國家級科研平台,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航空航天工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基礎力學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教學平台,建設低空經濟科教融合中心,為人才培養提供豐富科教資源保障﹔建立了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先進飛行器技術校企協同育人基地等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平台,通過與低空技術相關的航空航天、兵器等國家級科研機構以及龍頭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
“傳統專業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核心,注重培養某一特定領域的深厚理論和實踐能力,課程體系重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線性遞進,學生知識結構通常是‘I’型。而新專業更強調在多個相關領域的知識廣度以及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連接能力’,更加注重培養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T’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圍繞真實世界的一系列復雜問題來重構課程模塊,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自主整合所需知識。”祁佔勇分析。
祁佔勇認為,適應上述需要,新專業在培養環節設置上要深化產教融合,強化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之間的協同育人,將科技創新、產業變革與人才培養有機銜接。圍繞產業需求推動課程體系重構,設立真正跨學科、融合性的課程模塊﹔探索實施項目制學習等新型教學方法,採用項目報告、設計方案、實際產品、團隊答辯等綜合方式,提升學生整合知識、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助力其親身體驗從理論到應用的全流程。
“這種有機融合,不同於過去從一個專業出發,疊加一些技術工具,而是從專業內在需求出發,‘自然而然’地融,讓專業復合真正從‘外在加持’轉向‘內在賦能’。如何融,哪些場景融,本身也是‘專業’的事,”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分析,“如語言等專業應重新定位,淡化其工具屬性,制訂更高階的人才培養復合目標。”
“融”到深處,還需辦學治校整體水平創新提升
採訪中不少專家認為,新專業的設立給高校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學組織、師資建設、學生工作等方面亟待求變創新。
“新專業的設立確實面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分配、教材或課程體系建設等諸多挑戰。”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袁乃明說,“學校通過長基計劃項目給予經費支持,依托學院自身數學、物理、計算機、大氣科學等多學科背景師資隊伍,同人工智能學院形成深度合作與良性互補,為雙學位課程開設提供了保障。”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傳統教師往往隻精通一個學科,缺乏跨學科的知識與實踐經驗。而不同學院的教師合作完成培養環節,又面臨教學工作量分配、成果歸屬等現實利益問題。在教學資源配置方面,新專業往往涉及多個學院,在現有的以學院為單位的管理體系下,資源投入和責任主體不明確,容易出現‘大家都管又都不管’的尷尬情況。”祁佔勇表示。
祁佔勇建議,一要創新組織與管理模式。有條件的可設立實體化交叉學科學院,給予其獨立的人事、財務和招生自主權。若成立實體學院條件不成熟,可先成立交叉學科項目中心,作為協調機構,負責統籌師資、課程和項目資源。二要創新師資聘任與評價機制。獨立招聘專門從事交叉學科教學和研究的教師,明確交叉學科教師的考核、晉升路徑,成果在原有學院和交叉機構均予認可﹔對於跨學科教學團隊共同開發新課、合授課程的情況,要給予額外的績效激勵和教學成果認定。三要加大資源投入與政策傾斜。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跨學科教學團隊共同攻關,開發一批高質量的交叉學科核心課程及新型教材﹔鼓勵採用案例教學、項目驅動教學等新模式,將課程本身打造成一個融合實踐的過程。
“對於超常布局的新設專業,建設周期較以往大大縮短,硬件配套、經費一般尚易解決,難點在於師資如何跟上、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如何優化升級。”盧曉中分析,“為此,一是要適當超前謀劃師資資源的引進與培養,增強高水平大學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彈性’,厚基礎、寬口徑,使人才易於實現跨界、轉型﹔二是深化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充分挖掘產業界、科技界有效資源,讓工程師、行業精英走上講台,將產業、行業、企業的真實項目帶進課堂。”
(記者 周世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