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訓練師:讓人工智能更“懂”人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 |
百度山西數據標注基地數據標注師 郭 梅 |
![]() |
陝西省宜君縣農民兼愛豆科技AI訓練師 王梅梅 |
![]() |
訊飛醫療AI醫學研究員 胡萍萍 |
![]() |
![]() |
![]() |
最近,一群特殊的AI(人工智能)“引路人”——AI訓練師悄然走紅。他們專注於將人類的語言習慣、思維模式與情感傾向注入算法模型,通過海量數據的精准標注、場景化的任務設計,幫助機器突破“機械執行”局限,真正理解人類意圖。
從智能客服的對話邏輯到自動駕駛的環境判斷,從醫療影像的分析輔助到教育平台的個性化推薦,AI訓練師正以專業能力搭建起人機溝通的橋梁,讓人工智能更“懂”人。當下,這一新興職業正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成為連接技術與人文的重要紐帶,推動科技向更有溫度的方向演進。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幾名來自不同地區和行業的AI訓練師,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他們的故事。
百度山西數據標注基地數據標注師 郭 梅
“轉行不轉彎,AI帶我認識時代,我教它認識世界”
今年38歲的郭梅原就職於山西傳統礦業單位,每天“抬頭是山,低頭是煤”。
現在,她成為了一名數據標注師,很多人也叫她“人工智能訓練師”。面對年齡+轉型的雙重難題,用郭梅自己的話說,從沒想過自己的工作能跟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有關。
2018年9月,百度與山西省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簽約,在當地建立了數據標注基地,機緣巧合之下,郭梅加入數據標注基地,參與到了人工智能的科技前沿工作。
經過百度山西數據標注基地體系化的培訓,郭梅掌握了自動駕駛、圖像分類、語音識別等數據標注的能力,還參與了大模型相關的數據標注。從一開始每天只能標注兩三百張圖像,提升到每天能完成1300多張,再到成為業務組長,郭梅成功實現了從傳統行業到新興行業的職業轉型。百度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時,郭梅作為新職業代表之一與百度高管共同敲響了上市鑼聲。“轉行不轉彎,AI帶我認識時代,我教它認識世界。”郭梅對本報記者說。
提到做過的項目,郭梅印象最深刻的是幾年前參與的人臉識別標注項目。“因為人臉識別和百度‘AI尋人’這樣的尋人平台密切相關,標注的每一個點都有社會意義。”郭梅說。
百度“AI尋人”是百度於2016年底推出的一項AI公益服務,求助者隻需在網站首頁上傳走失親人的照片,即可與民政部登記的走失人口信息進行快速比對,得出系統對比之后的結果。
作為一名母親,郭梅對丟失兒童的家庭的傷痛感同身受,她開始理解人臉數據標注這份工作的意義,“每多標注一個點,每提高0.1%的准確率,就可能讓一個家庭早日團聚。”
在AI幫助家庭破鏡重圓的故事中,也有郭梅的參與。這是AI暖心應用的場景,也讓科技變得更有溫度。
百度目前有上萬名AI訓練師在訓練AI,他們有不一樣的名字,卻擁有相同的使命。近年來,百度已培養超15萬名AI數據標注師,並將此合作模式拓展到多個省市,為當地提供更多的AI就業崗位。
郭梅說:“AI訓練師的工作給予了普通人一個離科技更近一步的機會,讓我們也可以為人工智能貢獻一份力量。”
陝西省宜君縣農民兼愛豆科技AI訓練師 王梅梅
“我給AI‘喂知識’,它們越聰明,我的生活就越有奔頭”
在陝西省銅川市宜君縣,46歲的王梅梅每周一清晨都會准時走進縣城的寫字樓。她的工位上沒有鋤頭與種子,隻有一台電腦——這位曾經的農婦,如今是一名持証上崗的人工智能訓練師。“我給AI‘喂知識’,它們越聰明,我的生活就越有奔頭。”她笑著說。
2021年之前,王梅梅的生活半徑是家裡的30多畝旱田。農業機械化讓她從繁重的農活中解放出來,卻也讓她陷入“無事可做”的焦慮。當聽說縣裡新開的科技公司招聘“會電腦就行”時,她忐忑地參加了面試。“那時連人工智能是啥都不懂,緊張得連頭都不敢抬。”回憶當初,王梅梅有些感慨。
這家名為宜君縣愛豆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是當地政府為振興鄉村經濟引入的AI數據標注公司。“我們刻意降低門檻,就是想讓縣鄉女性有機會擁抱新職業。”公司負責人張蕊介紹。
數據標注就是對圖片、文本、語音等原始數據進行注釋或標記,讓AI模型能“理解”並學習數據中的特征和規律。2020年初,作為人工智能訓練師的一個工種,數據標注員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
王梅梅的同事中,很多人都曾一邊務農,一邊打工賺錢:馬帥帥曾做過導游、幼師,家中有15畝地,主要種蘋果與核桃﹔王海莉做過紡織工,家中有30畝地,主要播種玉米……想要給機器人當“老師”,這些連鼠標都用不利索的農村女性,首先得大量學習。
坐在電腦前,王梅梅給一段文本打完主題標簽后,又忙著將一段語音轉化為文字,並標注說話人的情緒。“公司會定期培訓我們。”王梅梅說,“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對准確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必須以零誤差通過考試才能開始標注工作。最多的一次,我在一天內切換了7個任務,考了7次試。”
如今,宜君縣愛豆科技有限公司已累計完成超60.7萬項數據標注任務,實現產值3500余萬元,員工人數達到240余人,超過70%都是宜君縣及周邊的農村女性。她們從最基礎的電腦操作學起,如今已成為持証上崗的人工智能訓練師。
經濟獨立帶來的改變肉眼可見。王梅梅現在月均收入4000元。“丈夫孩子都夸我厲害!”更讓她自豪的是,她學會了用AI查詢玉米病害,“科技真能幫到庄稼人”。
張蕊說,這些女性最大的變化是自信起來了:“她們從自我懷疑到自信滿滿,甚至能用專業術語討論技術問題。”夕陽西下時,寫字樓裡的“AI老師”們結伴回家。田埂上的歲月已成背景,屏幕前的未來正徐徐展開。
訊飛醫療AI醫學研究員 胡萍萍
“我們工作的每一分努力,都在為提升醫療安全添磚加瓦”
在安徽省合肥市訊飛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驗室裡,胡萍萍正坐在電腦前仔細核對一份醫學指南數據標注的准確性。作為一名AI醫學研究員,她的工作內容是為AI打造一套“醫學大腦”,讓機器不僅記住專業醫學知識,更要理解醫生的思考方式。
4年前,胡萍萍從消化內科醫生轉型為AI訓練師。“轉行的契機源於我在之前工作中觀察到的一個強烈需求:醫學知識正在爆炸式增長,任何一名醫生都難以窮盡所有最新文獻和案例。同時,基層醫療機構對高質量醫療資源的需求也非常迫切。”胡萍萍說,“我當時就在想,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解決這個‘需求鴻溝’,將人類最新的醫學智慧‘固化’下來,成為一個隨時可調用、永不疲倦的助手,去賦能一線的醫務工作者?”
2021年,胡萍萍接觸到訊飛“診療助理”時,發現它已經能幫基層醫生做多科室常見病初篩,當時訊飛醫療正招募有臨床背景的AI訓練師,希望能把產品往“專科化、精細化”打磨,這和她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胡萍萍決定從一名職業醫生轉變為技術的“賦能者”,希望能用自己的醫學背景,為AI注入專業醫生的“靈魂”,讓技術服務於全民健康。“大模型技術展現了驚人的理解和生成能力。這讓我意識到,這或許就是解決那個‘需求鴻溝’的關鍵鑰匙。”胡萍萍說。
“我的工作就像是AI在醫學領域的‘導師’和‘質檢員’。”胡萍萍對本報記者說,“我所在的團隊,核心任務是將前沿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與專業的醫學知識相結合,訓練出能夠理解醫學語言、輔助醫生進行知識檢索、分析診療邏輯,甚至參與醫學教育的‘醫療AI助手’。”
胡萍萍的日常工作就是為這個AI“備課”——准備高質量的醫學教材(數據),設計科學的“課程”(算法策略),並不斷地進行“測驗”和“糾偏”(模型調優),確保它輸出的醫學觀點准確、可靠、有據可循,最終目標是讓它成為一個嚴謹、有用、值得信賴的醫療工具。“讓AI真正成為每名醫生的診療助理,每個居民的健康助手”。
在工作中,有一件事讓胡萍萍印象深刻。“在一次模型測試中,我們輸入了一個症狀非常不典型的早期胰腺癌病例。”胡萍萍說,“起初,AI和許多初級醫生一樣,給出了常見胃病的診斷。但我們設定了要求它列出‘警示症狀’的環節。在引導下,AI成功關聯到了‘無痛性黃疸’‘體重進行性下降’等關鍵危險信號,並提示需要進一步進行影像學檢查。”
“這証明我們訓練的‘思維鏈’是有效的。AI可以成為一個永不疲倦的‘警戒哨’,幫助醫生減少因症狀不典型而造成的漏診。這背后可能挽救的就是一個家庭。這讓我堅信,我們工作的每一分努力,都在為提升醫療安全添磚加瓦。”胡萍萍說。
“從事這份工作,我常常覺得,我們既是醫學傳統的繼承者,也是技術未來的開拓者。每一次對模型的調優,都像是在為未來的智慧醫療大廈添磚加瓦。”胡萍萍說,“我相信,當醫者的仁心與AI的匠心相結合,最終受益的將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會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楊俊峰制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