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汪應洛:扎根黃土地 拓荒管理學

2025年09月15日09:04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汪應洛 西安交通大學供圖

汪應洛 西安交通大學供圖

1958年,上海火車站月台,一位青年教師緊握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字樣的乘車証,與眾多交通大學師生職工一道,響應黨中央“交通大學遷往西安”的號召,踏上了西行列車。

“到西部去,做黃土地高教與科創的拓荒者!”懷著這樣的信念,他在西北大地扎根了一輩子,悉心守護管理學的“火種”,為其成燎原之勢燃盡畢生心血。

2023年7月11日,老人在秦嶺腳下長眠,享年93歲。家人在整理遺物時發現,病床旁的案幾上,未及合上的“系統工程”手稿還攤開著,仿佛是他用生命譜就、永不終結的報國詩篇……

他,就是汪應洛——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我國系統管理學科奠基人、工業工程學科創始人之一。

若要為汪應洛書寫人生大綱,“教育家”這3個字,當是他最珍視的注解。“我這一輩子最鐘情的是科研教育事業……一邊搞科研,一邊帶學生,這條路走著心裡很踏實。”汪應洛曾多次說,“我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批大學生,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能為國家多培養些人才,我心裡異常欣慰!”

1930年,汪應洛生於安徽蕪湖。童年的他目睹了外敵入侵帶來的山河破碎、家園陷落,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民族復興的種子。

1949年,他考入交通大學,選擇了與實業報國志向緊密相連的工業管理工程系,成為新中國首批大學生。1952年,赴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企業組織與計劃”專業研究生,成為蘇聯專家培養的新中國第一位管理學研究生,完成了新中國第一部管理學學術著作《企業組織與計劃》。

研究生畢業后,汪應洛回到交大任教,自此與教書育人的志業相伴一生。

作為師者,他善於洞察,創新進取從不止步。

1978年,當讀到錢學森等人發表的《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一文時,汪應洛敏銳地覺察到,管理教育的“春天”來了。他當即聯絡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工學院)等多所高校,召開會議共商我國管理教育的發展之路,並推動這些高校率先成立系統工程研究所。

“在人財物俱缺,很多人不看好的情況下,汪應洛率先扛起了建設中國管理學教育與研究的大旗,拉開了大力發展管理教育的帷幕。”擔任那次會議秘書的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懷祖回憶。

在汪應洛的積極推動下,1984年,包括西安交大在內的多所大學成立管理學院。同年,西安交大獲批全國首個管理工程博士點,汪應洛成為中國管理工程學科首位博士生導師﹔1991年,設立我國首個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同年,中國內地大學最早的MBA項目開始招生……每個“第一”背后,都印刻著汪應洛伏案耕耘的身影。

在學生眼中,“創新”是貫穿汪應洛一生的關鍵詞。他是我國最早研究和提出治理環境問題戰略的學者之一。即便步入耄耋之年,他仍忙著研究大數據應用、智能城市建設和服務型制造業發展等關乎國家戰略的領域。“面對信息化時代、大數據時代,我們要創新發展,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既能夠把握發展的戰略機遇,又能夠腳踏實地為國家的重大需求開展科研工作。”84歲高齡時,汪應洛如是說。

作為師者,他身先士卒,以全情投入事業的姿態鼓舞眾人。

作為長江三峽工程重大科學技術研究專家組成員,汪應洛常常不分晝夜地連軸轉。憑借這份熱忱與使命感,他先后主持完成了“三峽論証”等十余項國家重大項目研究。

三峽工程完工后,汪應洛再次挑起重擔,帶領課題組開展科學評估。從浩如煙海的數據與文獻研究,到三峽庫區現場的實地調查,他都堅持親力親為。

“盡管汪先生因突發腦出血留下了腿腳不便的后遺症,但他仍堅持帶領課題團隊出去調研,跟著我們爬上爬下,不放過研究中的每一個重要細節。”課題組成員、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郭菊娥記憶猶新。

在學生們眼中,“連軸轉、白加黑”是汪應洛的常態:“即便在他家開會,一說完工作,汪老師立刻就會站起來,准備忙下一件事,我們知道他時間寶貴,也趕緊告辭離開。”

即使在生命的后半程,他也從未停下學習與探索的腳步。2003年,73歲的汪應洛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把這視為“增長知識才干、為國家多作些貢獻”的契機,更加激情滿懷地忙於教研。

“先生去世前一個月,我去探望時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但依然在談工作,關心的還是國家和社會發展。”汪應洛的學生、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說,“他一生情系家國。”

作為師者,他深諳放手之道,為青年學子拓寬成長空間。

汪應洛的團隊以“海納百川、團結融洽”著稱,不同學科背景的成員在這裡都有廣闊的施展天地。“父親有很強的包容心。他說過,每個人都有長處,把這些長處匯聚起來,就能為國家建設和發展出一份力。”汪應洛的兒子汪時奇說。而在女兒汪時華眼中,父親“非常注重培養和提拔年輕人,讓他們盡早成才,這樣才能最有效地發掘出他們的潛力”。

在多個國家重大項目課題中,汪應洛常讓學生擔任匯報人,自己則在台下邊聽邊提出修改意見。1982年初,席酉民考取了西安交大系統工程(管理)碩士,成為汪應洛的首屆該專業研究生﹔1987年,席酉民博士畢業,是國內首位管理工程博士。在此期間,汪應洛舉薦其參與南海油田開發等國家重大項目研究。“我出身陝南農村,學術起步其實不早,可年紀輕輕就能從國家級平台開始學術研究,這得益於汪老師的提攜和信任。”席酉民始終心存感激。

2010年,時年80歲的汪應洛發表執教60周年感言。他說,自己曾有多次機會調回上海或到中央部委工作,但最后還是決定留在西安交大。因為他樂於教書育人,為弟子們在事業上的成就而欣慰。

對工作與教學一絲不苟的他,生活中卻極其簡單。

“一輩子潛心做科研,不搞小圈子,也從不拉拉扯扯。”這是李懷祖對他的評價。“他平時話不多,也不刻意經營私人關系,卻極受學生愛戴。他生病期間,前來探視的學生與好友擠滿了病房。”這是妻子張嫻如眼中的他。

70余年教學生涯中,汪應洛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碩士、博士及博士后,一生出版著作20余部,發表論文300余篇,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多項重要榮譽。他還捐資設立了汪應洛管理教育基金、汪應洛李懷祖師生獎勵基金,以激勵青年學子奮發進取、報效國家。

“我在西安一住就是50多年。我兌現了當初的承諾——扎根西北,從事管理教育,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汪應洛晚年曾這樣說。他的教育情懷與學術擔當,已化作中國管理學與教育史星空中一顆永不黯淡的星,為后學指引著未來的路……(記者 唐芊爾 張哲浩 李潔 本報通訊員 曹茜文)

(責編:孫競、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