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條件下將甲烷高效轉化為甲醇
科學家解鎖可燃冰轉化新通道


點擊播報本文,約
記者日前從海南大學獲悉,該校海洋清潔能源創新團隊研發的新型催化體系,可在僅70℃的溫和條件下,將氣態甲烷高效轉化為高附加值的液體甲醇,為我國可燃冰資源就地利用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方案,也標志著我國在低溫催化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海南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副研究員鄧培林介紹,可燃冰是21世紀最具商業開發價值的戰略能源之一,其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種高密度、低碳的能源分子,但由於其分子結構極其穩定,碳氫鍵難以在溫和條件下斷裂,轉化過程長期面臨技術瓶頸。傳統工業方法需在超過1000℃高溫和50個大氣壓的高壓條件下進行,不僅能耗巨大,還容易導致甲烷過度氧化為二氧化碳,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而甲醇常溫下為液體,便於儲存和運輸,既是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也可用作為船舶、汽車等領域的清潔燃料。如何在溫和條件下實現甲烷向甲醇的高效、綠色轉化,是國際催化化學領域公認的難題。
為攻克這一難關,海南大學團隊將突破口放在催化劑上。他們發現,通過對催化劑晶面進行精密“裝修”,即使在較低溫度下也能高效“喚醒”甲烷分子,並快速釋放生成的甲醇,避免其被進一步氧化為二氧化碳。研究人員還通過引入金原子調控催化劑的電子結構和表面活性位點,使其在70℃下即可實現甲烷活化與甲醇脫附的同步進行。
該技術實現了兩個關鍵突破:一是將傳統反應所需的高溫環境顯著降至70℃,顯著降低能耗與操作風險﹔二是達到了近100%的轉化選擇性,甲醇生成幾乎“零副產”,有效避免資源浪費。鄧培林表示,該新型催化體系具備溫和反應條件、持續催化活性和高產品選擇性等優勢,未來可與海上可燃冰開採設備協同應用,實現在開採現場就地轉化氣態甲烷為液態甲醇,既規避甲烷泄漏風險,又降低運輸成本。除可燃冰外,該技術還適用於天然氣田、頁岩氣及伴生氣等多種富甲烷資源的清潔利用,應用前景廣闊。
目前,該成果仍處於實驗室小試階段,團隊正推進反應器放大與催化劑穩定性測試,計劃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完成中試示范裝置落地,並逐步推進產業化落地。
“我們的目標是讓這項核心技術真正落地海南,打造‘陸海聯動’的清潔能源轉化示范基地。”鄧培林表示,面向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推動催化材料規模化制備及產業轉化進程,力爭在甲烷綠色催化領域實現中國引領,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海南智慧”和“中國方案”。(記者王曉櫻 通訊員張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