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和專業陪伴“星星的孩子”成長
——北京大興新三余幼兒園的融合教育之路


點擊播報本文,約
午間鈴響,北京大興區新三余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捧著杯盤,排起長隊,准備就餐。隊伍末尾,幾個孩子正被老師牽著手,明亮又清澈的眼睛四處張望著。他們時不時開心大笑,又突然垂下頭沉默不語。
這幾個特殊的孩子是自閉症患者,他們又被稱作“星星的孩子”,總是沉浸在自己內心的世界裡。而這所幼兒園,多年來嘗試著讓他們融入正常孩子的世界。
讓他們與正常孩子一起上學
新三余幼兒園共有二百多名學生,園長周婷婷是這裡的“大家長”。與其他幼兒園不同的是,這裡招收了約二十名自閉症兒童,他們分散在各個年級和班級,與正常發育的小朋友一起學習。
“融合教育是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中間點,是讓需要特殊教育的兒童生活在正常環境中,在有支持的條件下全面發展。”周婷婷說。在這裡,自閉症兒童不再單獨成班,而是按1︰10的比例與正常發育的孩子一起上學。
2025年是新三余幼兒園成立的第13年,也是周婷婷在園中進行融合教育的第8年。
“2018年我侄子確診自閉症,當時康復機構少,隻好將孩子接到自己的幼兒園。”這是周婷婷接觸的第一個自閉症兒童,盡管已從事學前教育多年,但她發現這次很不一樣,“當時甚至都沒辦法讓孩子開口說句話。”也因此,她開始學習特殊教育。
8年時間裡,周婷婷學習了應用行為分析,取得了國際認証的行為分析師資質,也逐步讓新三余幼兒園轉型為一所以融合教育為核心理念的幼兒園。
社交、情緒和學業的共同成長
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旨在提高全球對自閉症的認識和關注。但至今,公眾對於這一疾病的認識依然有待提高。新三余幼兒園進行的探索,對很多自閉症患者家庭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
侯麗麗是這裡的特教老師。直到今天,她依然對當初的大膽探索感慨不已:“那會兒特教幼兒園都很少,哪裡有融合教育呢。”
經過8年探索,融合教育在這裡生根發芽,走向成熟。侯麗麗時常要直面自閉症兒童情緒失控的狀況——包括但不限於止不住的哭鬧、不受控制的喊叫乃至突然的伸手抓撓。談起這些,她一笑而過:“如果作為特教老師沒經歷過這些,那也談不上稱職。其實僅僅與自閉症兒童共處一室並不是融合教育,通過合適的方法干預,幫助他們實現社交、情緒和學業的共同成長才是。”
老師們最大的願望,就是通過教育干預,讓自閉症兒童最終回歸主流環境。
一個叫元寶(化名)的孩子,正是在這裡經過3年融合教育,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如今,他已經順利升入普通小學。
“剛進幼兒園時,他連話都說不清楚,畢業時已經可以流利表達了。”元寶媽媽說,“親戚們每隔一段時間見到他,都驚訝於他的變化。最讓我們開心的,是他突然會用各種成語的時刻——那種突破,讓我們真切看到了希望,也証明了融合教育的價值。”
包容、專業、熱情,元寶媽媽反復提起這3個詞。在新三余幼兒園,敬業的老師與友善的同學們共同為元寶營造了溫暖舒適的成長空間,真正實現了在普通環境中提供特教支持。如今,元寶即將升入小學二年級。媽媽的擔憂,也從“孩子怎麼還不開口”,變成“今晚又要輔導數學題了”。
各界合力探索全新成長路徑
近年來,社會對特殊需要兒童的關注度持續提升。隨著融合教育愈發成熟,逐漸獲得各界認可,開始有醫院和康復機構與新三余幼兒園合作,一同探索如何讓自閉症兒童更好回歸主流社會。
8月19日,自閉症數字療法平台ALSOLIFE的創始人之一張之光,來到新三余幼兒園介紹這種全新的干預模式:“自閉症數字療法基於AI大語言模型技術,模擬成數字康復師和小朋友互動,它能依據每一個孩子的能力評估數據定制個別化干預內容,從語言理解、邏輯思維、社交技能等六方面進行專項康復。”從課程內容、數據記錄,一直到展示每個孩子的進步程度和速度,張之光向大家展示著如何使用自閉症數字療法產品。
其實,張之光也是一名自閉症兒童的父親。從絕望到接受,再到尋求康復療法,他也曾走過一條漫長的路。“一個孩子背后是幾口人的家庭,因此康復機構不只是幫助孩子,更療愈了背后的整個家庭。”自2025年起,數字療法逐步在新三余幼兒園推廣應用。
“在校有特教老師教學,在家有數字康復師鞏固,二者配合下更能做到高頻干預,提升效率。其實世界不大,用愛,足以裝滿。”周婷婷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