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發力、各地協同:
首個全國科普月掀起愛科學熱潮


首個全國科普月活動於9月1日全面啟動,全國各地舉辦了精彩紛呈、形式多樣的各類科普活動,掀起愛科學的熱潮。在國新辦4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馮身洪等有關負責人就我國科學普及工作和首個全國科普月相關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
“從2003年起,我國連續舉辦了22個科普日活動。2024年12月2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明確每年9月為全國科普月。”馮身洪說,多年來,我國持續開展各類科普活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5.37%,提前完成2025年階段發展目標。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部長倪志宇介紹,今年將組織“系列主場活動”“綱要辦成員單位特色活動”“科普報告話前沿”“科普陣地探未來”“千萬IP創科普”“科學文化進基層”六大板塊活動。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和園區、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將面向公眾開放,各類科技場館、科技社團等將圍繞科技前沿、重大成果,打造專題展覽、科普報告、主題科普活動。目前,全國科普月平台網站已經匯聚各地活動超過10萬場。
“首個全國科普月還會突出趣味性,讓科普‘嗨’起來。”倪志宇說,在整個9月會開展科普劇、游園會、科學運動會、打卡探館等活動,發布系列科普地圖、科普研學路線等,全國百家科技場館持續舉行“科學之夜”,200多場科學大師劇火熱上演。
首個全國科普月期間,中國科學院也將開展一系列活動。“北京奧森公園西邊的科學院園區,相關單位和中關村地區的研究院所等都將接力開展科普活動﹔國家天文台和微生物所將在北京朝陽區科技文化生活節開設科普展陳﹔武漢植物園積極參與湖北省全國科普月的主場活動。”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負責人周德進說,分布於全國各地的中國科學院植物園、標本館、天文台會全部開放。此外,中國科學院還專門部署20個科研院所組織院士走進西部地區,屆時將會有不少於100位院士走進西部地區的黨政機關、學校和企業,開展豐富的科普活動。
教育部、科技部則會在科普工作上持續發力。其中,教育部將持續推動中小學校加強科學教育,健全科學教育課程體系,修訂完善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指導各地開齊開足科學類課程。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介紹,教育部會加強中小學實驗教學,推動學生開展研究型、項目化的學習,提升觀察、實踐、創新思維與團隊合作能力。同時,持續開展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的建設﹔指導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和使用規范,推動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開展﹔統籌動員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館、青少年宮、高新企業等,加強場館、基地、營地、園區、生產線等陣地、平台、載體和資源的建設與開放,為中小學科普和校外科學教育提供物質基礎。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科普工作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科普工作經費籌集額達215.06億元,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共計215.62萬人,全國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共計1779個。
科技部九司司長劉育新表示,未來,科技部將多措並舉加強科普工作,包括:鼓勵更多科研人員積極投身科普工作,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科普開發利用﹔挖掘科技創新的優秀人物和事跡,創作一批優秀作品,讓弘揚科學家精神成為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行動等。
(記者 詹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