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紅色教育“落地生根”,需多方協作

2025年09月03日08:25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紅色教育“落地生根”,需多方協作

閱讀一頁頁革命家書、瞻仰一面面自制紅旗、觀看一段段抗戰影像,這些浸潤著歷史溫度的暑期實踐作業,正重塑著新時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活動中,孩子們翻閱抗日將領的家譜,聆聽烽火歲月中的家國故事,那些發黃的紙頁和鮮活的往事,讓歷史不再是書本上遙遠的知識,而成為可感可觸的精神傳承。今年暑假剛剛結束,但立體式的紅色主題假期作業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們已悄然突破傳統的“讀書寫感”單一模式,正在走向多樣化、沉浸式和常態化的新階段。

形態變化:紅色作業更加立體和多樣

紅色作業的發展軌跡,折射出新時代學校德育方式的轉型。早期的紅色作業多以“讀書寫感”“心得體會”等形式出現,學生的參與停留在書寫與復述層面,難以與歷史、現實產生深度聯結。隨著教育理念更新與實踐深入,這類作業逐漸突破了單一的文本形態,開始呈現出更加立體和多樣的面貌。

首先,作業形式日益擴展。文字書寫不再是唯一選擇,繪畫、影像、調研、宣講、創意設計等多種方式紛紛進入學生視野。多樣的形式下,青少年能根據興趣和特長選擇表達路徑,使紅色教育的吸引力和包容度顯著提升。第二,學習方式發生轉變。學生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探究,從課堂走向社會。他們通過調查研究、社會實踐、藝術創作,親身參與歷史與文化的再現,角色由知識聽眾轉變為故事講述者和價值傳播者。在此過程中,紅色教育由紙面敘述延伸為實際行動,知識與體驗彼此交織。更重要的是,作業的價值功能得以拓展。它不僅承載著歷史知識的傳遞,更滋養著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通過與革命故事的對話,他們逐漸理解信仰的力量﹔通過與家庭和社區的互動,他們深切感受到責任與擔當的厚度﹔通過與同伴的交流,他們在表達與分享中形成積極價值觀。慢慢地,紅色作業已不再局限於“完成任務”,而是逐漸成為塑造價值觀與精神品格的重要機制。

紅色作業從單一到多樣,體現出教育理念的深化與更新。這揭示了新時代學校在價值引領上的主動探索——知識傳授與精神滋養並重,書本學習與體驗創造互補,紅色教育因此煥發出勃勃生機。

觸動心靈:引發體驗與表達的深度共鳴

讓紅色作業真正觸動心靈,並非易事。相比於單純的知識灌輸,體驗與表達是走向深度共鳴的關鍵。隻有當青少年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感受歷史,在主動創造的過程中表達感悟,紅色精神才能從外部敘事轉化為內心自覺。

沉浸式體驗往往是情感觸發的起點。走進紀念館、參觀革命舊址、復刻歷史場景,這些看似簡單的行動,能讓學生獲得遠比課本學習更真切鮮活的體驗。當他們在展廳裡看到烈士遺物,在山道上感受行軍艱辛,在儀式中齊聲誦讀誓詞,歷史就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種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生命力量。這種切身感受往往能留下深刻烙印,成為心靈深處的精神坐標。

體驗之后,多維表達是進一步深化認知的重要環節。單一的讀后感,往往難以承載復雜的情感和思考,而視頻創作、繪畫手記、舞台劇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在“再創造”的過程中主動加工歷史信息。他們用鏡頭捕捉革命遺址的生動影像,用畫筆定格抗戰老兵的笑容,用歌聲傳遞信仰的力量。他們所表達的不僅是對所見所感的記錄,更是自我叩問與價值認同的過程。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思想觸動便已轉化為精神自覺。

更值得注意的是,表達並不止於個人層面。當作品通過校園公眾號、社區展覽、網絡平台等渠道傳播時,紅色故事便“走出筆記本”,進入到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從單純的“接受者”成長為“傳播者”,不僅增強了成就感和使命感,也促使他們意識到,紅色記憶的守護與傳遞不僅關乎個人修養,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由此,紅色教育實現了從“自我教育”到“教育他人”的價值延展。

體驗與表達相輔相成,構成了紅色作業的“雙重路徑”。沒有體驗,就難以獲得真切情感﹔沒有表達,就難以完成價值升華。唯有兩者緊密結合,紅色教育才能真正入腦入心,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裡留下長久印記。

常態化之路:機制構建與長效育人

如何讓紅色作業不隻火在長假,而是“全年一盤棋”?關鍵在於建立機制、形成合力。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制度設計應有前瞻性。教育行政部門可在課程標准、綜合實踐活動評價中進一步明確紅色教育相關要求,鼓勵學校將紅色作業與德育考核、綜合素質檔案有機結合,使其不再是臨時“加餐”,而是教育全流程的關鍵一環。同時,地方教育部門應探索建立區域性指導方案,推動不同學段形成螺旋式遞進的紅色教育鏈條,讓小學生的直觀感知、初中生的歷史理解、高中生的理性思考互為支撐,形成層層遞進的育人路徑。

強化資源供給應有持續性。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等公共機構可以嘗試與學校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推出專題課程與研學線路,避免活動流於一次性的參觀打卡﹔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開發紅色資源庫,讓學生能隨時隨地“雲探訪”革命遺跡、“雲閱讀”歷史文獻﹔通過AR/VR等新興技術打造沉浸式學習場景,讓紅色文化以更符合青少年認知習慣的方式進入日常生活。

構建多樣化的評價體系。紅色作業的價值不在於完成數量,而在於獲得深度的情感體驗以達成價值認同。因此,應避免單純以“篇數”“字數”作為考核標准,而是要通過成果展示、交流分享、同伴互評等方式,激發學生從心底“願意做、樂於做”。同時,教師也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思考深度與情感真摯度,讓評價真正回歸到育人本質。

形成家校社共育整體合力。家庭是學生價值觀養成的第一課堂,社區是他們社會實踐的重要場域。隻有當家長積極參與、社區主動融入、學校科學引導時,紅色教育才能在多方主體的協作中真正“落地生根”。目前,許多地方已經探索建立“家庭作業+社區展示+學校總結”的聯動模式,讓孩子的紅色學習成果不僅停留在作業本上,更能在社區展廳、家長課堂中展示、交流,從而真正發揮示范輻射效應。

(作者:常甜,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研究員)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