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AI融入課堂 “漫灌”變“滴灌”

本報記者 周姝芸
2025年09月03日07: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東環路小學人工智能課堂上,學生們在給智能設備進行編程運行。
  黎寒池攝(人民視覺)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第二中學師生走進“智慧”圖書館。
  翁光建攝(人民視覺)

  日前,“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會”在北京舉辦。大會以“人機協同催生教育新生態”為主題,匯聚國內外教育、科技、企業等領域專家學者及一線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新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分享人機共育、共教、共學的教育新實踐,一同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

  

  雲端學校vs雙師協同

  打破教育時空壁壘

  雲端學校概念最早來自英國學者蘇伽特·米特拉的實驗,后來被引申為一種自組織學習環境的建設。

  廣東省深圳市雲端學校是深圳市教育局直屬的公辦平台型學校,成立於2021年。該校總部位於龍崗區,採用“1+N”共同體模式,以總部實體學校為核心,聯動分布於全市各區的十幾所入駐校。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學校構建“跨校組班、多師協同、直播互動+智能輔助”混合教學模式,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是一種學校的全新樣態。

  2025年2月,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大師互動直播課順利開課。深圳市雲端學校音樂老師協同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在深圳音樂廳呈現了一堂雲端創新音樂課。除了現場200多名學生外,還有雲端共同體15所學校的1400多名學生在本班,通過直播加互動的方式參與上課。

  “‘Welkin School’這一名字蘊含‘蒼穹’之意,象征著教育的未來感。”深圳市雲端學校龔衛東介紹,“學校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虛到實、從點到面的建設過程。2021年,深圳市雲端學校正式開學,那時沒有實體校區。2024年,實體校區正式建成,這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模式試驗田。202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也開始了雲端模式復制。”

  在總結建校經驗時,龔衛東認為“要由需求驅動”。“需求驅動要求堅持系統思維,進行頂層設計,可以適度定制,有利於迭代更新。需求驅動也要求校長具備數字化領導力。比如感知技術的敏銳度、工具創新的能力、實踐迭代力等。”龔衛東說。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毛道生分享了數智時代“雙師教學”的創新模式發展。

  什麼是雙師教學?“基礎教學的雙師區別於職業教育的雙師,有著特定的內涵。”毛道生解釋,“具體而言,由最開始線上教師和線下教師的融合,轉變為依托互聯網兩個或多個不同教學場景中多類老師的協同。這裡,‘教師’不僅指一般意義的真人教師,還包括平台教學資源中的虛擬教師、AI教師。同時,雙師教學也逐漸開始從相對單一的教育空間發展為多個空間及區域間的協同。”

  毛道生說,雙師的本質,是通過互聯網聯通多元教育場景,打破時空限制,推動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

  雙師教學的應用場景在不斷拓展。比如,成都數字學校在周末開設直播課程,補齊鄉村薄弱學校結構性缺編的學科,實現音樂、美術、人工智能跨學科項目學習,讓鄉村學校五育並舉落到實處,受到師生們的歡迎。

  為了完善課后服務體系,成都市青羊區的智慧作業平台通過AI賦能實現智能助教、智能助學,解決作業監管工作時效性低等問題,幫助學生擺脫題海戰術。在“真人+AI”的雙師課堂中,AI教師負責數據分析和多變量處理,真人教師則專注於情感交流與差異化指導。經過探索,數據表明學生專注度、教師備課效率和資源復用率都同步上升。

  AI走進課堂

  助力個性化學習

  如今,AI已在千萬校園落地生根,它極大提高了學情自動化採集及教師反饋能力,智能批閱機10分鐘完成一個班級作業的全流程批改,不僅判對錯,更能分步驟解析錯因﹔AI工具支撐下的課堂教學也呈現出新形態,AI黑板通過3D技術將抽象數學公式轉化為動態圖形﹔全學科教材虛擬人讓課本人物“活”起來,成為能對話、引導思辨的智能伙伴。

  西北師范大學教授郭紹青認為,未來的課堂將會從過去課堂的師、生關系變成師、機、生關系。以往教材以文字為主,其他多模態資源只是輔助,而未來數字課程將使視頻、虛擬實驗與教材並列。

  “隨著教育智能體成為新要素,學習環境將轉變為自主交互沉浸式的智能中心,評價方式、學習方式也將隨之改變。”郭紹青說。

  “過去批改作文需要兩天時間,現在AI系統半小時就能完成分析,還能給出針對性建議。”在某中學的教師辦公室,英語老師正在查看班級學生的演講評測報告。這是由科大訊飛推出的英語學習系統。該系統的英文演講評測功能,通過生成示范音和智能評分,幫助學生提升演講能力。與此同時,極大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使其有更多精力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不僅AI在賦能教育,教育也在反向賦能AI,提升AI在教育領域的能力。”據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聶小林介紹,2024年,科大訊飛聯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以高中數學為示范,開展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中小學智能教師示范應用研究,將專家教學理論、經驗轉化為可操作的設計標准,匯聚一線優秀教研員和教師教學數據,研發基於思維鏈—問題鏈的數學智能教師助手。

  發展智慧教育,還將建設一批能力驅動、泛在智能、多模態響應於一體的未來學習中心。目前,一些中學學校也在應用智能技術打造未來學習中心,落地“沒有教室的學校”“一人一張課表”。重慶市沙坪壩區樹人景瑞小學校校長李華介紹:“我們通過生成式AI工具與教學平台融合,按需生成了學習小程序,實現了工具個性化設計。每一周有三節信息科技課程進入課表,全流程實施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讓因材施教成為孩子們的成長階梯。”

(責編:衛嘉、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