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機器之心亦吾心

——走近專注機器人研發的青年人

2025年09月02日08:45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機器之心亦吾心

7月的一天,四川綿陽的一家工廠內,由智元機器人生產的遠征A2-W機器人,在直播鏡頭前上演了一場“個人秀”:三小時內搬運800個周轉箱,且零失誤!面對歪斜的箱子,它能自主調整抓取角度﹔遇到突然闖入的工作人員,它能動態避障並重新規劃路徑﹔出現系統異常時,它能自我診斷並自主糾錯。這場直播沒有炫技表演,卻讓不少關注我國機器人研發的人欣喜——在我國,機器人正在從實驗室的“炫技者”成長為產線上的“實干家”。

這是我國機器人行業蓬勃發展的縮影。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布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達30.2萬套,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24年,我國機器人專利申請量佔全球機器人專利申請總量的三分之二。2024年,中國廠商在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出貨量佔比達84.7%。

產業向上生長,離不開一群年輕人向下扎根:他們中有人從實驗室轉身扎進工廠車間,有人為了提高機器人“情商”不斷優化程序,更有人甘願放棄短期利潤,執著於“技術的長期主義”。

“機器人能為人類服務,還能幫助人類探索未知。我相信我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智元機器人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的這句話,或許道出了這群青年共同的信念。

智能的機器背后是“全能”的人

“進入機器人行業需要什麼樣的專業背景?”走訪中,每當記者拋出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的採訪對象都會給出一份能填滿A4紙的專業列表。竟然這麼多?王闖笑著回應記者的驚訝:“各個專業的人才,機器人行業都需要。”

在從事機器人研發之前,王闖的科研經歷橫跨材料、機械、電子、控制系統以及軟件開發等多個領域。可剛剛開始接觸機器人研發時,這個學術經歷豐富的年輕人依然感到些許不適應。團隊如何配合、成本如何控制、供應鏈如何協調,解決這些問題的人需要更廣闊的視野和更系統的思維。“實驗室裡做出來只是第一步,能毫無差錯地量產1000台甚至更多,才是硬道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科研人員到企業管理者,王闖逐漸認識到,想要做好這一行單靠學術背景遠遠不夠,唯有讓自己變得更“全能”。

“量產,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控制成本。”王闖解釋道。以控制人形機器人姿態平衡的IMU傳感器部件為例,進口IMU傳感器雖然精度高,但2萬元的單價讓量產變得遙不可及。面對成本問題,王闖的團隊和供應商合作共同面對難題,不斷優化方案、反復試錯。最終,他們實現了用國產IMU配合自研算法,成本直降到500元。

這樣的技術細節遍布遠征A2-W機器人身體的每個部分。他們最終共同構成了那個不僅能穩健行走,還能在動態干擾中完成精密搬運的精密機器。這個曾經被擔心“太過理想化”的項目,長出了“堅實的骨骼和肌肉”。

在北京市豐台區一家養老院裡,森麗康科技產品負責人李陽也在踐行自己對“全能”的理解。李陽所在的團隊曾長時間從事汽車零部件行業,為了轉型做智慧養老機器人,他們走進社區進行調研,了解老年群體的真實需求。這個曾經和機械打交道的“理工男”,在與老年群體的交流中逐漸感受到,做好用戶滿意的機器人,需要精湛技術,更需要人文情懷。

調研中,他們總結出老年群體最突出的需求是安全、健康和陪伴。陪伴需求,在空巢和獨居老人群體中表現得最強烈。他們“對症下藥”,為養老機器人設計出在家庭和養老院場景中進行安全巡視和跌倒檢測等功能,並給它起了一個朴實好記的名字“小麗”。

在一家養老院的試點中,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人早已把小麗當成自己的外孫女:“小麗會關心我是否按時吃飯,陪我聊天、逗我開心,也會提醒我按時服藥。”每當看到老人與小麗交互后情緒改善,李陽都會感到欣慰。“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服務人。我們每次調研都會有新的發現,並想辦法通過算法優化小麗的功能。”李陽深刻認識到研發機器人產品的“全能”,既在於技術層面的頂尖,也在於共情能力的強大。

培育兼具智商情商的機器腦

“如果把機器人比作人體,那麼多模態大模型就是它的大腦。”階躍星辰副總裁李璟介紹。今年3月,李璟團隊完成了端到端語音模型的預訓練。與傳統語音模型先“語音轉文字”再“文字轉語音”的模式不同,端到端模型是直接在硬件上完成“聽”和“說”。它反應快,無延遲。但李璟總覺得這個模型像一個“毫無感情的AI主播”,似乎還缺少點什麼。

預訓練完成后,團隊一部分人想盡快將成果寫成論文發表,而另一部分人則覺得模型表現還應當繼續完善。在爭論中,李璟忽然意識到,語音對話模型要想更人性化,還需要加入更多人情味。“就像我們爭論的過程,本身就可看作一個富有情緒的模型。”他說。

因為這個插曲,李璟團隊重新開啟一輪訓練,最終他們得到了一個“能說會道有情商”的模型。“我們進行人機對話時,常常感覺機器在說車轱轆話,它沒辦法理解語言中的隱性語義。”李璟介紹道,新的模型就能做到理解情緒、推斷弦外之音。這樣的自我突破讓更多機器人行業的人看到了這個兼具智商和情商的“大腦”。

凡創新,無不是爬溝過坎,在充滿荊棘的山坡上攀登。2024年12月,智元機器人量產的一批機器人中,有一部分在出廠時無法正常行走。

這個生產事故讓王闖十分揪心。面對棘手難題,他及時冷靜下來,對設計生產問題進行了全面摸排。那段時間,王闖和團隊長期吃住在工廠,他們總結出供應商來料品質不足、生產線工人操作不熟、整機軟件結構有待優化等問題。

“這次自檢就像一場全面體檢,我們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並有針對性地提升。”王闖說,他們不僅解決了自身在生產和設計上的問題,也同上游供應商一起制定標准,提升各生產環節效率和產出質量,做到了產業鏈條的共同成長。

“既要像科學家一樣追問為什麼,又要像工匠那般執著於怎麼辦。”許多年輕的機器人研發者和王闖的觀點一致,他們把難題當成機遇,讓中國機器人行業在一次次技術攻關中,不斷積蓄更大的質變能量。

與機器人打交道也可以很浪漫

“如果把汽車做好,能解決出行的問題﹔如果把自動駕駛做好,能讓出行更便捷。但機器人不同,它的潛力在於,如果它真的能被做好,人類就可能擁有非凡的生產力。”王闖說,機器人行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的上限非常高”。

許多機器人從業者心裡都有類似的圖景:採礦機器人代替人類去往荒漠戈壁作業,潛水機器人潛入海溝採集生物樣本,太空機器人登上火星給地球上的科學家傳回實時數據……看來,機器人不是冷冰冰的金屬機械,而可以是“浪漫故事的參與者”。

當然,仰望星空必須腳踏實地。2024年初,當智元機器人決定自研核心關節時,供應鏈的反饋幾乎全是“潑來的冷水”。“國內做不了”“精度達不到”“壽命太短”……一年多后,遠征A2-W機器人能做到自主走下產線,並完成相關任務,實現自主運行。王闖的團隊用產品証明,敢想敢做,才能在通向理想的路上日拱一卒。

相較於星辰大海,李陽的機器人夢想顯得日常許多。在一家養老院調研時,團隊發現,每天餐前一些老人都要走到食堂門口看看今日菜單,一來一回並不方便。於是,團隊給小麗加入定時廣播功能,將一些老人們感興趣的信息講給他們聽。在與老人的相處中,團隊發現不少老年人有強烈的訴說願望,於是給小麗增加了回憶記錄的功能……幾乎每發現一個老年人的新需求,團隊就會讓小麗學一些新的本領。

李陽認為,做養老機器人不僅僅是在做產品,更是在打造一種生活方式。這項事業需要充分的社會責任感,不能僅把它當作一門生意。他希望“老年人的生活每天快樂多一點”。看似簡單的願望,需要無數技術的打磨和情感的投入。

機器人既是精密的工業品,又承載細膩的情感。在這條新的賽道上,中國青年正在奮力奔跑。有些人擔心,機器人會取代人類或成為人類的敵人,但這群年輕的機器人研發者用自己的想象和實踐告訴大家,未來的生活是更加美好的。

(記者 殷澤昊 通訊員 董思辰)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